國情

國情NATIONAL

新加坡華僑

  • 發佈日期 : 2023-09-19
  • 資料來源:
  • 瀏覽人次:110

新加坡華人是指所有持有新加坡公民權或居留權的華人士和華裔,也稱「新加坡華裔」或「華裔新加坡人。早在10世紀,就有華人在新加坡進行貿易和定居的證據,也有各種中國歷史記錄記載了1014世紀在新加坡的貿易活動和華人居民。在新加坡成為英國貿易港口之前,新加坡島上的人口大約有150人。他們都是天猛公阿都拉曼的追隨者。人口當中有120名馬來人和大約有2030名華人居住著。華人是新加坡的主體民族;2015年,新加坡華裔佔新加坡公民76.2%4個新加坡公民中就有逾3個是華人

今日的新加坡華人因為受英文教育的關係和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影響,一般會先認同自己為「新加坡人」,而後才是「華人」,通常「海外華人」又稱為「華僑」,與政治或國籍上狹隘的「中國人」不同。但目前仍有部分新加坡華人自我認同為「文化上的中國人」。

峇峇娘惹因為融入其他華裔貫所以在新加坡人整體中佔的比例非常小

新加坡統計局將「華人」定義為一個種族族群。新加坡華人專指來自中國的人,比如福建人(專指福建閩南人)、潮州人(潮汕人)、廣東人(廣府人)、海峽華人等等[8]。在一個混血家庭里,如果父親是華人,其子女通常會被歸類為華人。

新加坡華人的祖籍籍貫相當繁雜,也趨於多樣化,大體來說,新加坡華人會根據自己所屬的漢語方言民系、語言文化組、籍貫祖籍來做歸類。

華人的族群通常可以由自己所講的方言來分辨,雖然閩南裔占華人最多數,但廣東裔(廣府人)卻是在保留自己語言方面做得最成功的,36%的廣東人在家中講廣東話,在家中講華語或英語的廣東人的比率分別只占32%28%。反而福建人(特指新加坡當地人口基數最大的「南支福建人」或稱閩南泉漳人)和潮州人大多在家中說華語,甚至只說英語。現今那些講閩台片閩南語的人群只限於部分華裔新加坡年長者,以及極小部分的中、青年人。雖然籍貫祖籍的觀念在年輕族群當中淡化嚴重,但一般新加坡華人仍會對自己的籍貫語言具有少許認同。

大多數的新加坡華人的祖籍在中國南方沿海,尤其是福建南部地區,再來是廣東海南兩省。閩南系福建人潮州人廣東人涵蓋了新加坡華人人口的四分之三,其餘的四分之一由19個語言群組成。 這些華人一般稱為「新加坡本地華人」,是十九和二十世紀前半葉從中國南方移民來新加坡的華人後裔(第一波和第二波移民浪潮)。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出現了從中國各地區移民來新加坡的第三波移民浪潮。

在新加坡華人社群當中,不同方言組或籍貫的互相通婚十分普遍。但籍貫或語言文化組的歸類則會根據父親的籍貫而定。例如,如果父親是福建籍,而母親是廣東籍,小孩則會稱自己為「福建人」。有些新加坡華人會根據自己的祖籍籍貫來聯繫自己的宗鄉會館。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新加坡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