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情

國情NATIONAL

印度歷史

  • 發佈日期 : 2023-09-15
  • 資料來源:
  • 瀏覽人次:134

印度地區歷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而印度河是其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在古印度文明滅亡後,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地區,在文化上並與當地人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公元前3世紀中葉,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統一印度半島,但他之後,印度就進入了一個長期的列國的時代,南北的歷史也有所不同。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開始入侵印度,引進了伊斯蘭文化。穆斯林最終在印度建立了蒙兀兒帝國15世紀末,渡海而來的西方殖民者蜂擁踏上印度,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印度對英國發動不合作運動。獨立後,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冷戰結束後的印度經濟自由化,在過去十年已經大幅度地擴大規模

印度歷史的史料學問題主要集中在古代印度史(即穆斯林征服以前的印度史);這段時期的可靠史料極度匱乏。相對而言,伊斯蘭教時期的史料就非常豐富。而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被認為是可靠的古代印度史料。

各穆斯林王朝都留下很多官方文件、編年史邸報,可供歷史學家查閱研究;一些統治者的傳記也是十分寶貴的文獻(如著名的巴卑爾回憶錄)。不那麼可靠的史料,還包括此一時期到過印度的外國人的遊記等等。關於英國統治時期的歷史,則有許多政府檔案可以利用。

搜尋穆斯林征服以前的的史料是印度史料學的主要困難。這主要是由於,印度方面本身不重視對於歷史的記載;不少硏究印度歷史的學者都苦於印度歷史文獻的匱乏,例如大中華地區著名的印度歷史專家吳俊才在他的著作:《 印度史》( 三民書局出版)序言中這樣寫道:印度本國於印度歷史的研究,都是到了一九四七年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後,才特別加以留意,而在此前的英國殖民時期,再之前的蒙兀兒帝國時期,都是異族入主印度,並不鼓勵印度人硏究自己的歷史;印度人又沒有構造起一種有效的保存重大歷史事件的制度。11世紀到過印度的穆斯林學者比魯尼Al-Biruni)評論說:「印度人不十分注意事物的歷史次序;他們在述說國王的年代系列時是漫不經心的,當要他們非說不可的時候,就困惑起來,不知說什麼好,他們總是代之以講故事。」[2]比魯尼的話是非常接近於事實的。在印度不存在類似其他國家的相對可靠的官方史書,卻存在著大量宗教典籍、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許多歷史事件就混在這些東西裡面流傳下來(印度人沒有保存文獻於後世的習慣,加之濕熱氣候不適合保存書籍,相關資料多靠歷代口傳保留下來)。所以關於古印度歷史的史料,必須從各種來源中搜集,有時甚至要到文學和自然科學著作中去考證古代印度的歷史事件。

印度本地的歷史文獻

各種王朝世系表。這是一種常見體裁,但是大多數印度王表的可靠性與可考性都不高。許多這種表是夾在哲學和文學作品的段落中。往世書和史詩都經常追述古老的印度王朝(如《摩訶婆羅多》的附篇訶利世系里詳細地追述日種王朝月種王朝的系譜)。考慮到往世書的實際創作時間及其宗教目的,不能把它裡面包含的古代王朝世系當作可靠的歷史記載。

編年史。最著名的此類作品是完成於12世紀的《諸王流派》(或譯為《王河》),這是一本喀什米爾的王朝史,以喀什米爾地區的歷史為中心。此書可能是由作者(迦爾訶那)根據王室檔案編輯而成的,對於12世紀以前的幾個世紀的記載堪稱信史;但是它對更古老時期的記載的可靠性很低,比如它竟把喀什米爾諸王的世系上溯到前20世紀。

一些介於史實和傳說之間的歷史故事,如「吠羅曼伽本行」、「勇健王九所行贊」等等,尤其是比爾訶那的長詩《遮婁其王朝史》。[3]它們具有演義性質,但是仍然反映一些歷史事件。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印度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