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情

國情NATIONAL

馬來西亞華僑

  • 發佈日期 : 2023-06-05
  • 資料來源:
  • 瀏覽人次:71

馬來西亞華人,也稱大馬華人,是馬來西亞的本地民族之一。馬來西亞華裔主體是清朝末年及民國成立後自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遷徙至馬來亞的移民及其後代。在馬來西亞公民中,本土華人是第二大民族,總數約有690萬人。

馬來西亞華人佔馬來西亞公民的23.2%,主要分佈於吉隆坡(首都)、喬治市檳城州)、亞羅士打吉打州)、加央玻璃市州)、怡保霹靂州)、芙蓉森美蘭)、新山柔佛州)、古晉砂拉越州)、亞庇沙巴州)和麻六甲市麻六甲州)等各大城市

馬來西亞華人的移民史可追溯至漢代中國馬來群島已有頻密的商業活動和文化交流,元代時已有中國人在當地定居的明確記載。

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多次在麻六甲(明史稱為滿剌加)停留,後來將麻六甲、巨港(今屬印尼)、泗水(今屬印尼)等營建成其船隊的大本營。至今麻六甲仍然留有大量與鄭和有關的遺蹟。一些華人與當地人通婚,開始在麻六甲定居,漸漸受馬來文化影響,繁衍開來。

自此,華人開始在麻六甲形成聚落定居,成為麻六甲的一個重要民族。明朝衰弱後,這些通婚華人的後裔由於交通不便、海禁等因素,開始與祖國關係疏遠,與本土文化相互交融,逐漸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峇峇娘惹Baba-Nyonya)。峇峇娘惹的母語也由方言(主要是閩南話)慢慢轉變成夾雜方言以及馬來語的峇峇娘惹語Peranakan Hokkien),但依然保留了華人的風俗儀式。

而華人大量移民今馬來西亞各地則是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開始,當時清朝戰敗,中英簽署《北京條約》,清廷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充當廉價勞工(苦力)。當時英國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以開發馬來亞半島,許多華工(或稱為苦力)被輸送到馬來亞半島成為礦工、種植工人等。在蒸汽船使用後,華僑南來的數量更是急劇上升。此時到來的華人移民人數已經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稱為「新客」。這時期馬來半島華人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這是因為勞工們的僑鄉意識濃厚,多不打算扶老攜幼來到馬來亞定居,而是希望賺夠錢回到老家故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馬來西亞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