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情

國情NATIONAL

新加坡宗教

  • 發佈日期 : 2023-09-21
  • 資料來源:
  • 瀏覽人次:102

由於新加坡的歷史特殊,並且政府奉行種族和多元文化的政策,新加坡存在多種宗教信仰和習俗,並無宗教占主導地位。《新加坡共和國憲法第十五條保障宗教自由。與周邊國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回教為主的國家不同,新加坡並不設國教

截至2015年,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佛教33.2%)、基督宗教18.8%)、回教14.0%)、道教華人民間信仰10.0%)、印度教5.0%)和錫克教0.4%),而18.5%的新加坡人為無宗教[1]。儘管新加坡多元種族、多元宗教,各宗教信徒之間幾乎不存在宗教極端主義和仇視。不過年輕人中,尤其是華人,已有與中國價值觀,包括宗教儀式和祖先崇拜背離的趨勢,減少奉行相關傳統習俗,而無宗教信仰者亦有上升的趨勢。

13世紀以前,新加坡位於馬來貿易聚集地,是室利佛逝佛教王國的一部分。14世紀初,新加坡逐漸成為馬六甲海峽最繁華的貿易中心,中國、印度阿拉伯商人經常來往。14世紀下半葉,新加坡成為暹羅爪哇滿者伯夷王國競爭的舞台。1390年,巨港王子取了當地統治者的性命,並占領新加坡。1402年,暹羅的附屬國北大年奪得新加坡,王子被迫逃往鄰近的馬六甲,不久後便皈依回教。他建立了馬六甲蘇丹王朝,定都馬六甲,並在15世紀下半葉統治新加坡。

1511年,葡萄牙人占領馬六甲和新加坡,併入柔佛蘇丹王朝的版圖,馬六甲蘇丹王朝也就此滅亡了。1587年,葡萄牙人將天主教傳入新加坡,又拿下蘇丹國首都柔佛拉馬,並在1613年摧毀了新加坡這個島嶼的港口。整個城市變得荒涼、默默無聞,島上也成了海盜的避風港。繼葡萄牙人在東南亞的影響,荷蘭英國法國殖民者也紛紛在東南亞建立貿易港口。1795年,英國人統治馬六甲;1818年,英屬印度總督指示明古連總督史丹福·萊佛士於馬六甲海峽尋找可助英國人在該區域立足之地。

新加坡名義上是荷蘭附屬國廖內-柔佛蘇丹國的一部分,但實際上由柔佛蘇丹管轄,英國人於1819年占領新加坡並設立貿易港口(直至1824年,荷蘭才不再宣稱對新加坡擁有主權)。當時,島上有120名馬來人和30名華人居住。隨著第一批英國軍人官員在新加坡駐紮,倫敦傳道會也來到新加坡,並且開設了一所學校供馬來和華族男學生就讀(聖公宗1826年傳入新加坡,而普利茅斯弟兄會長老宗循道宗也分別於1864年、1881年和1885年傳入新加坡)。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新加坡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