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情

國情NATIONAL

新加坡歷史

  • 發佈日期 : 2023-09-22
  • 資料來源:
  • 瀏覽人次:63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11世紀,該島開始被受重視是14世紀三佛齊王子拜里米蘇拉建立麻六甲蘇丹王朝將其建設成港口,並於1613年被焚毀。新加坡現代歷史要追溯至1819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把該島建設成港口,在英國治下該地茁壯為重要的轉口港,負責印度-中國以及東南亞間之貿易,進使該地成為主要的海港城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新加坡在1942年到1945年被大日本帝國所占領,當戰爭接近尾聲之際新加坡重新為英國統治也開始讓新加坡自治,新加坡渴望加入馬來亞聯合邦並在1963年和該國一起建立馬來西亞,然而源於種族以及殖民地等遺留下來的問題,很快社會內部矛盾被各方激化,促使人民行動黨和掌握馬來西亞政權的巫統產生歧見,最後馬來西亞將新加坡逐出聯邦,新加坡在196589日成為獨立共和國

在面臨失業率高以及住屋不足的壓力下,新加坡開始一連串的現代化過程,建立起輕工業、發展大型國宅以及重金投資在公共教育上,從獨立後新加坡每年經濟成長率高達9%以上,在1990年代該地成為世界最為繁榮的國家之列,伴隨而來的是高度經濟發展的自由市場經濟、國際貿易,以及在亞洲僅次於西亞的國民平均所得

新加坡早期的歷史記載並不多,使用的名字也各不相同。公元3世紀,馬來人新加坡的主島命名為新加坡島Pulau Ujong),取意「(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東吳孫權時期交廣刺史呂岱243年派遣朱應、康泰南宣國化。康泰於歸國後著《吳時外國傳》記錄出使南國時的經歷的一百數十國的見聞,其中蒲羅中國就是Pulau Ujong的對音,是新加坡最早的中文名稱[2]。後來,新加坡又被賦予「Negeri Selat」(海峽之邦)的別譽,因而先有早期的華人移民以「Selat」(海峽)為本源,呼其作「石叻」;後有士大夫在編撰相關書籍時,於《新唐書》中稱「薩廬都」,在《宋史》中作「柴歷亭」。據史料記載,1320年,元朝派人到「龍牙門」(Selat Panikam)尋找大象1325年,龍牙門派使臣到中國。而「龍牙門」就是今天的岌巴港(Keppel Habour),位於新加坡南岸的海峽中。

1330年,中國元代航海家汪大淵首次來到新加坡,並在所著《島夷志略》一書中將之稱為「單馬錫」,並留下「近年速古台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單馬錫,一月不下」的記錄。1365年的《爪哇史頌》把新加坡叫做「Tamusik」,而繪製於1430年(明代宣德五年)的《鄭和航海圖》則稱新加坡為「淡馬錫」,類似的名字還出現在同一時期的一份越南文獻上。顯然,無論是「單馬錫」、「淡馬錫」、還是「Tamusik」,都是爪哇語Temasek」(海城)的對音,源自梵文tamarasa」(黃金)。直到14世紀末,其梵文名字「Singha-pura」(獅城)才首次出現。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新加坡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