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情

國情NATIONAL

印度文化

  • 發佈日期 : 2023-09-15
  • 資料來源:
  • 瀏覽人次:82

印度文化,涉及到印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宗教、舞蹈、音樂、建築、飲食等等。生活習俗因地區不同會呈現出不同的形式。印度文化被廣泛認為是一個經多地區文化融合而成的整體,橫跨印度次大陸,並且受到了數千年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多姿多彩的印度文化中,有許多文化元素深刻影響了全世界,如印度宗教,瑜伽,印度菜。锡克教佛教耆那教都是起源于印度的宗教,不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祆教犹太教巴哈伊教也是較有影响的宗教,但人数相對少。

印度文化沒有很大的擴張性和侵略性,但積極抵制外來文化的入侵。雖然在印度早期有許多國王將佛教視為國教,後來被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和突厥王公統治,近二百年來又被信仰基督教的英國人作為殖民地,但每個外來政權下台後,印度又恢復印度教傳統。雖然穆斯林對印度進行了幾百年衝擊,但只同化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兩片土地,沒能撼動主體印度文化。而印度文化並不是單一的宗教文化,印度大陸早期就已出現了一些其他宗教,如錫克教、耆那教、佛教等,只有佛教成功地向其他國家輸出,其中南傳佛教國家已經成為印度文化圈內的國家,而北傳佛教則吸收了中國儒家的哲學思想,和儒教合流。

在一代一代繁衍的過程中,印度家庭普遍形成了一種數代同堂的家族結構。這是一種由眾多繁衍生息的家庭成員組成的結構,家庭成員中包括高(曾),祖父母(家長),祖父母、父母,孩子, 孩子的配偶, 孩子的下一代以及孩子的下下一代,他們一同生活。通常,最年長的女性即這個家族的家長,家規以及重大決策都由她來做出,而其他家庭成員必須不渝遵守。 1966年一項研究表明,眾多印度家庭的規模和結構在1911年至1951年間趨於相同。自那以後,隨著地區城鎮化和經濟的發展,印度面臨著傳統家族逐漸瓦解為單個小家庭的局面。

數世紀以來,包辦婚姻一直是印度社會的傳統做法。即使是在今天,大部分印度人的婚姻都是由父母或家族裡有威望的親屬包辦的。在過去,印度人成婚年齡很小,尤其是在拉賈斯坦邦。但隨著印度社會的開化和現代化,成婚年齡在推遲,現在也有法律規定了結婚年齡。 在大多數情況下,男女結婚首先要新娘為新郎贈送嫁妝,傳統觀點認為,嫁妝被認為是新娘送給新郎的一部分家族財富,因為女孩是沒有權利繼承家族基業的,嫁妝也通常包含了可穿戴的貴重物品,如珠寶和傳家寶,這些珍貴物品可以伴隨女方終身。在歷史上,絕大多數家庭基業都是由長子(男性)繼承的。1956年以來,印度法律在無合法遺囑的遺產繼承問題上,遵循男女平等的原則。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印度人在遺產(財產)繼承問題上都用立遺囑的方式來解決。2004年,印度大約有20%的遺產繼承行為遵循了遺囑。 在印度,離婚率非常低,僅為1%,而美國卻高達40%。但這些統計數據也只是反應了部分情況,也欠缺針對印度婚姻(涵蓋了夫妻雙方思想觀點)的科學論證、研究。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印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