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民族
- 發佈日期 : 2023-09-08
- 資料來源:
- 瀏覽人次:243
在英屬印度殖民地根據「兩個民族」理論分治後,印度政府堅持「多樣性中的統一」的國族敘述,但不承認任何「族性」分類;並沒有一個像中國一樣的「民族」具有政治和治理意義的統一範疇來劃分組成國族的多元單位,根據印度語言的使用情況可將印度劃分為10多個主要群體和30多個較小的族群,其中使用印地語的印度斯坦族占46.3%,泰盧固族占8.6%,孟加拉族占7.7%,坦米爾族占7.4%,還有其它族裔群體。印度人根據宗教劃分,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和耆那教等。印度的族群數量眾多,構成複雜,是地理民族大遷移、大融合的產物。
約在公元前3000年前,達羅毗荼人就居住在南亞次大陸。此後,習慣上稱之為雅利安人的游牧部落從西北部遷入。此後陸續又有波斯人、大月氏人、嚈噠人等民族從西北部進入,形成了印度民族的複雜現象。按照英國殖民時期的分類,全國有幾百個族群和部族,其中印度斯坦人人數最多,約占全國人口46.3%,主要分布在北方邦、旁遮普邦、比哈爾邦、拉賈斯坦邦和中央邦等地;次為泰盧固人、馬拉地人、坦米爾人、古吉拉特人、卡納達人、馬拉雅拉姆人、奧里亞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等,人口均超過1000萬。
印度斯坦人(Hindustanis)
又譯「興都斯坦人」,約1.805億人(1978),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拉賈斯坦邦、哈里亞納邦、比哈爾邦,以及德里等全國各大城市。中國史籍中稱其居住地為「身毒」、「賢豆」、「天竺」、「印度」等。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混有澳洲人種成分。
達羅毗荼人(Dravidians)
南亞使用達羅毗荼語言各民族的統稱。屬不同人種類型。泰盧固人 、坦米爾人、馬拉雅蘭人以及坎納拉人等屬達羅毗荼人種類型。多信印度教的濕婆教派。對其起源,學術界意見不一。一般研究者認為他們是從地中海沿岸或小亞細亞進入印度的,使用達羅毗荼語言的布拉灰人是其滯留部分。原有相當高的文化,聞名於世的莫亨覺達羅和哈拉巴文化(現在巴基斯坦境內),即達羅毗荼人所創造。但也有人認為他們本來就是印度的土著民族,發源於今坦米爾納德地區。游牧的雅利安人進入印度,迫使達羅毗荼人南遷或逃往其他地區。目前這些民族的經濟文化均較發達。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印度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