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華僑
- 發佈日期 : 2023-06-05
- 資料來源:
- 瀏覽人次:66
華裔泰國人(泰語:ชาวไทยเชื้อสายจีน,皇家轉寫:Chao Thai Chueasai Chin),口語也稱空恭貼(泰語:คนกรุงเทพ,皇家轉寫:Khon Krungthep;字意:曼谷人),指移民到泰國的華裔。融入泰族後,屬於泰人的一支,有約900萬人,是泰國規模最大的少數族裔群體,亦是規模最大的華僑華人群體,占泰國總人口的11%至14%。其中相當一部份來自中國廣東潮汕地區:93。通常理解的術語指其祖先在1949年之前移民到泰國的後裔。
華裔泰國人已高度融入泰國社會,當今泰國王室扎克里王朝亦有華裔血統。華裔和其他泰人民系通婚的現象很普遍,混血後代多同化為泰人,以泰語為母語,泰國語言學者特拉攀聲稱至少四成的泰國人有華人血統。由於華人族群已普遍泰化,大多數人已喪失了華語與華文能力。華裔泰國人居於泰國的中等階層,勢力遍及泰國社會各個方面,在商貿和經濟領域占主導地位。不少華裔步入政壇,多數前總理和議會成員都有華裔血統
華裔泰國人移民的類型可分為三種:謀生移民、墾殖移民、商貿移民。自明朝洪武初年(1367年)開始,前往中國朝貢的暹羅使者當中即有華人參與,他們最早是以通事的身份出現,如洪武5年(1372年)的李清,到了洪武14年(1381年)陳子仁既以正貢使的身份出現。這些華人都旅居有年,精通暹羅語。13、14世紀之際,克拉地峽兩岸如春蓬(Chumphon)、素叻他尼(Surat Thani)與六坤(Ligor)等商港,最早吸引了華裔前往經商。16世紀西方努力滲透泰南時,華人錫礦工人已在泰南建立了牢固的基礎。同時,中國海盜林道乾及其隨從,因受不了官兵的追剿,南逃至北大年落戶,並與當地女王成婚。北大年逐漸地發展為華人的聚落。16世紀初,阿瑜陀(又稱為大城,阿育他耶)已有華人聚集區。據當時華人的記述,華人在這裡已住了好幾代。他們在阿瑜陀王城與日本人和葡萄牙人展開商業競爭。據法國駐阿瑜陀王城的法國大使勞貝里(dda Loubere)的紀錄17世紀中葉時,王城約有華人3,000至4,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