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戰爭
- 發佈日期 : 2023-09-11
- 資料來源:
- 瀏覽人次:119
中印邊境戰爭(英語:Sino-Indian War,印地語:भारत-चीन युद्ध Bhārat-Chīn Yuddh)是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共和國之間的一場邊境戰爭。在中國也被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中國與印度的邊界2,0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這場戰爭在西段和東段同時進行,又以東段由藏南地區(印度稱為「東北邊境特區」)為主戰場。由於戰場處於高海拔地區,環境惡劣,雙方都有後勤補給困難的問題。中國在取得勝利目標後即撤回。最終,中國占領了中印西線爭議的阿克賽欽地區,印度則重新佔領絕大部分中印東線爭議的藏南地區(印度稱阿魯納查邦),兩國皆宣布勝利。同時這場戰爭對兩國的國內局勢與國際地位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並阻礙著中印關係的深入發展,並且對中蘇和中美關係的走向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東南亞國家協會始創國之一,亦在東南亞區內事務有積極的參予。在政治上,泰國長期由軍政府統治,直至1991年泰國軍事政變後,泰國由軍人政府過渡至文人政府。
拉達克王國原本向西藏進貢。1834年,錫克帝國派左拉瓦爾·辛格征服拉達克。1846年,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贏得第一次英國錫克戰爭,建立了查漠-克什米爾土邦,占領拉達克地區。1865年印度測量局官員威廉·約翰遜繪製了一條「約翰遜線」,將包括阿克賽欽在內的近三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入英屬印度,使阿克賽欽變成英印克什米爾的一部分,但英國政府並未知會當時的清政府。據榮赫鵬爵士描述,1880年代末的賽圖拉鎮無人定居,只有一座可能是由克什米爾人廢棄的城堡。1892年,清政府派官員李源鋼在喀喇崑崙山口樹立了界碑。
1911年中國辛亥革命爆發,引發駐藏清軍譁變。西藏噶廈政府驅逐清朝駐藏大臣和所有駐藏清軍,宣佈獨立。1913至1914年間,英屬印度與西藏噶廈及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在西姆拉進行了三方會談。然而袁世凱政府因無法接受談判協定,於1914年7月退出談判。同日,西藏政府與英屬印度政府簽訂了西姆拉條約,劃定「麥克馬洪線」,將面積達9萬多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區劃歸英屬印度。但歷屆中華民國政府都拒絕承認條約的合法性。
1947年印度獨立後,印度主張有權繼承原來的英屬印度領土。同時認為經由英印當局和西藏當局認可的麥克馬洪線已成為法定邊界,無論中國承認與否。印度政府內較激進的觀點認為麥克馬洪線的原意是中印邊界位於喜瑪拉雅山山脈最高脊。凡是既定的麥克馬洪線在喜瑪拉雅山脈最高脊以南處,原意上的麥克馬洪線應被視為通過實際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喜瑪拉雅山脈最高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