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華僑
- 發佈日期 : 2023-09-25
- 資料來源:
- 瀏覽人次:68
印度尼西亞華人(印尼語:Tionghoa-Indonesia)是指居住於或出生於印度尼西亞的華人,源自於過去數百年來自中國南方的移民,是印度尼西亞人的組成部分。華裔印尼人擁有不同的祖籍地、移民時間,分布於印尼不同的地區。根據研究,華裔印尼人大多來自於中國的南方省份,如福建、海南、廣東。印度尼西亞擁有繼泰國、馬來西亞和美國之後第四大華僑社區。華人在印尼總人口中佔約1.2%。自前總統蘇哈托治下,印尼實施了長達約34年(1960至1990年代)的排華政策,造成此時段成長的華人幾乎都喪失了華語與華文能力,雖進入21世紀後華文教育不再被官方禁止,但已形成的文化斷層仍然顯著。
總的來說,中國近代歷史上有三次向東南亞的移民潮。第一次可以追溯到15世紀,鄭和下西洋的時候,第二次是鴉片戰爭前後,第三次是二十世紀前半葉。前兩次進入印度尼西亞的移民通過聯姻或逐漸被同化後變成了creolised或huan-na(閩南話:番仔),被稱作峇峇娘惹。而最後一次的移民因為還保留著中華文化,被稱作新客(Cina Totok)。
大多數的移民是勞工或從事貿易的商人。在荷蘭的殖民政策下這些中國移民很難獲得土地,加里曼丹(舊為婆羅洲)西部是唯一一個有相對大量中國農民的地區。華裔印尼人大多分布於城市如雅加達、泗水、棉蘭、北乾巴魯、三寶瓏、坤甸(龐提納克)、錫江(馬卡薩)、巨港、萬隆及邦加檳港等。
印尼語稱中國為Tiongkok、Tionghoa,即源自閩南語「中國」(白話字:Tiong-kok)、「中華」(白話字:Tiong-hôa)發音。而不同於馬來西亞的馬來語稱呼「Cina」。
中國和印度尼西亞有著悠久的交往歷史,早在漢代(前202年-220年)便已有商貿接觸。較早的官方記錄,是西漢元始中(公元2-4年),漢平帝派遣黃門譯使前往印度,途中經過蘇門答臘。東漢永建六年(131年),來自葉調(Yavadvipa)的進貢。東晉義熙八年(412年),僧人法顯從獅子國循海路返回廣州途中,曾在耶婆提國登陸。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年)、元嘉十年(433年)、元嘉十一年(434年)、元嘉十四年(437年)、元嘉二十六年(449年)爪哇的呵羅單(Karitan)及元嘉十二年(435年)闍婆婆達皆曾有多次遣使進貢的官方記錄;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天監十七年(518年),南朝陳武帝永定四年(560年)、天嘉四年(563年),位於蘇門答臘的干陁利(Kantoli)亦曾多次遣使進貢。早期階段的往來,主要是官方相互遣使和印尼人前往中國的朝貢貿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印度尼西亞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