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戰爭
- 發佈日期 : 2023-06-05
- 資料來源:
- 瀏覽人次:92
馬來亞戰役又稱雙十二事變,是於1941年12月12日至1942年1月31日期間,日軍在1941年12月12日強行登陸哥打巴魯並發動雙十二事變。同盟國與軸心國成員大日本帝國及泰國在英屬馬來亞上的戰事。以日本的快速勝利結束。
在這場戰役因為日本的士兵擁有曾在中國作戰的豐富戰鬥經驗、加上對叢林戰有相當完善的準備以及機動作戰,比較起來大英國協軍隊的士兵訓練不足,飛機和坦克數量上處於劣勢且指揮官指揮不力。但是雙方裝備並沒有明顯差異,且英軍兵力遠大於日軍。戰役中山下奉文以難以置信的速度攻破英軍防線,使得英軍只能一退再退最終撤退到新加坡,戰役最後以日軍的勝利告終,以少許代價佔領了整個馬來半島以及新加坡,遠比大本營預計佔領時間還要短上許多,而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則稱新加坡的陷落為「英國史上最大的災難」,而日本也稱此次戰役為日本版的閃擊戰。
兩次大戰其間,大英帝國在遠東地區的軍事策略,因不被重視及缺乏資金支持而日漸敗壞。英國政府原定的計劃是在新加坡海軍基地,停泊強大艦隊。萬一任何戰爭爆發時,可保衛英國的遠東領土以及通往澳洲的航線。但事實上,當馬來半島及新加坡受到威脅時,原定可以及時出現的英國皇家海軍艦隊卻一直沒有出現。直至1939年戰爭在歐洲爆發,仍然沒有跡象顯示艦隊會前來部署。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中東及蘇聯地區更受英國重視,在人力和物資上都獲優先分配。馬來人所希望擁有300至500架戰機實力的空軍部隊,但因為義大利趁法國崩潰之時加入戰爭發動地中海、非洲及中東戰場,在半個歐洲落入德國手中後,孤軍作戰的英國都將人力物資都優先放到了英國本土、北非等地對抗德國和義大利,令計劃未曾實現。而駐守在馬來半島上的英軍,在面對配備超過200台坦克的入侵日軍時,卻發現守軍連一台坦克也沒有,而遭到日軍痛擊並潰敗。
在第二次貢比涅停戰協定後,英國不再能依賴法國海軍阻止義大利皇家海軍從西地中海進入大西洋,而抽調英國地中海艦隊增援馬來亞。英國對馬來亞的防禦戰略要成功,取決於兩個基本假設:第一,英軍對於日軍攻擊馬來亞有足夠的早期預警,而能即時增援。其次,在戰役爆發後美國能協助英國。到1941年底這兩個假設已經不能成立。
英軍曾制定計劃先發制人地入侵暹邏(今泰國)南部,搶先破壞日軍的著陸點,並命名為鬥牛士行動,但此行動最終並沒有被執行。
戰役開始時,英軍有88,600名官兵,轄31個步兵營、7個野戰炮兵團和1個山炮團(176門山野榴炮)、2個反坦克炮團(84門反坦克炮)。後來還得到了7個步兵營、1個反坦克炮團和其他一些支援,總兵力達到13萬以上。空軍力量有158架作戰飛機,都是「F2A「水牛」戰鬥機」、「布倫海姆」以及雙翼轟炸機。
日軍第15軍有92,403名官兵,編為27個大隊(步兵營),3個師屬野炮兵聯隊、2個野戰重炮兵聯隊和1個山炮兵聯隊(約180門山野榴炮)。戰役開始時15軍未到齊,例如18師團開始只有佗美支隊。空中力量有354架陸軍作戰飛機和180架海軍作戰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