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華僑
- 發佈日期 : 2023-06-05
- 資料來源:
- 瀏覽人次:119
越南華人在越南被稱為「華族」(越南語:Người Hoa/𠊛華?),主要由南方(中國兩廣、福建省及海南省)漢族組成,其中廣府人與潮州人佔多數。根據2009年越南人口普查數據,華族為823,071人(占越南總人口0.96%),按各民族人口數量排名,華族是越南第八大民族。而根據1999年越南人口普查數據,華族為862,371人(占越南總人口1.1%),十年間減少將近四萬人。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軍越過南嶺將今越南中北部納入版圖,置為象郡。自此始有漢族人到越南定居。[2]這些漢族定居者包括百姓、軍人與朝廷官員。特別是在東漢馬援平定徵氏姐妹的叛亂期間,三萬余的漢族駐軍都定居在交趾,其中有大部分軍人與當地雒越女人通婚。此外,大部分當地貴族官員都與漢族女性聯姻,第一、二代的土生後裔也維持漢族人的文化習俗。然而,有的貴族與其後裔也定居在南越,在三四代之後逐漸與雒越人同化。漢與雒越之間的民族隔閡也逐漸地消失,而他們的混血後代京族都取代母系的民族身份。
從王莽時期開始,中國朝廷開始委派漢族官僚到交趾管理行政,以及推行漢族的政治制度與文化習俗。交趾人受到漢族文化的薰陶,開始採取漢族人的姓氏。不少漢族與雒越的後代逐漸從商,在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沿海城市進行貿易活動。安南屬明時期期間,不少華裔商人搬遷到越南從商。在南宋和明朝分別被北方的外族所滅後,大量漢族官僚都逃到安南尋求庇護,而當時的安南朝廷亦授予流亡的中國官員參與科舉的資格。然而,那些官員必須與當地人同化,禁止返回中國。而那些駐紮在安南的中國商人,只能在海港城鎮范圍內活動,不能深入內地。安南朝廷禁止商人宣傳中華文化或與當地人交流。明朝時期,不少華裔商人聚集在越南沿海城鎮進行貿易。根據一名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長官,卓漢·范林加(Johan van Linga)在公元1642年記述,會安港(今越南廣南省)當時有平均五千名華裔商人遷居起家。
2019年越南人口普查,華裔(華族)為749,466 人(佔越南總人口0.78%),為越南第九大民族。現時大部分華裔居住在胡志明市,其餘居住在越南南部地區的農村。在二十世紀中期,華裔是最大的少數民族群體,其人口曾在越戰結束後的一年(1976 年)達到頂峰,達到120萬,約佔越南人口的 2.6% 。然而三年後,隨著大多數華裔離開越南,華人人口下降到 935,000 人。1989 年的人口普查顯示,華人口已增至 960,000 人,但比例已降至 1.5%。[9]1999 年,華人人口約為 860,000 人,約佔越南人口的 1.1%,被列為越南第四大民族。法屬印度支那時期,華人主要集中在交趾支那,1943 年的人口普查表明,華人佔交趾支那人口的 7%。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越南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