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情

國情NATIONAL

新加坡戰爭

  • 發佈日期 : 2023-09-19
  • 資料來源:
  • 瀏覽人次:132

新加坡戰役(英語:Battle of Singapor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南亞戰區中的一場關鍵戰役,大日本帝國陸軍194228日至15日間攻擊大英帝國所屬的海峽殖民地政府,最終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成功佔領整個新加坡島,並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投降。[3] 此戰,日軍僅以傷亡約44百人的代價,斃傷俘英軍85千人,可謂以少勝多。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將其稱為英國軍事史上的「最嚴重災難 」194112月,日本陸軍在馬來半島登陸,英國屬下印度軍第3軍團立刻朝著日本陸軍行進。在北部的日本軍隊數量上相差無幾,但是日軍在制空權、戰車、步兵戰術、戰鬥經驗上佔有很大的優勢。

日軍踏著泰國製造的自行車,由泰馬邊境一路追殺敗退的英軍至柔佛海峽,之後英軍退入新加坡,日軍在潮退時進攻新加坡,最後日軍成功登陸並佔領水塘,迫使英軍投降。此役,英軍共有八萬人投降,再加上之前馬來亞戰役中,在吉隆坡投降的五萬人,整個馬來亞戰役,英軍十三萬人向僅僅三餘萬的日軍投降。

因為日本的制空優勢,聯合軍出動了英國的王牌戰艦威爾斯親王號戰艦,但是最終被日本在馬來亞海戰中擊沉。至此,日本開始考慮攻略要塞新加坡島。

131日,最後一批聯合軍部隊從馬來半島撤退,工兵隊將新山新加坡相連的新柔長堤爆破,阻止日軍越過海峽。

194228日,日本軍隊使用充氣艇開始橫渡柔佛海峽。駐新加坡英軍最高指揮官白思華認為,日軍主力是登陸東北部的海岸,所以集中防守新加坡東北部。當日軍開始在西北岸登陸時,認為日軍是假裝進攻西北部,拒絕支援西北岸的駐軍。西北部的守軍在日軍攻勢下開始崩潰,登陸西北岸的日軍的人數不斷增加,開始運送重型裝備上岸。

日軍集結後開始向東南方的新加坡中央區域推進,攻打新加坡的最高點武吉知馬,英軍的糧食及彈藥大部分都存放在該區,經過激戰後該區失守,另一路日軍開始渡海登陸新加坡的東北岸。雖然東北岸是英軍集中防守的地區,但因為西北方的日軍已經深入新加坡中部,進一步往東推進將可切斷東北岸英軍的補給及退路,所以東北岸的英軍被逼後撤,東北岸的防線於是失守,無力阻止日軍大量登陸。日軍開始攻入新加坡市區的邊緣地區,曾經發生屠殺。

214日,駐新加坡英軍最高指揮官白思華開始與同僚討論嚴進的局勢,有英軍指揮官提出投降,因為戰事沒有希望,停戰可避免更大人命損失,日軍也展開勸降,但白思華當時否定投降。215日,更多前線失守的消息,日軍展開屠殺的壓力,加上糧食及淡水已經短缺,無力支撐戰事,白思華接納投降的建議。白思華與英軍部屬拿起英國旗及白旗,徒步走到日軍佔領區簽署投降書。白思華與超過八萬人的守軍正式投降,成為英國有史以來對外作戰的最大規模投降。投降的英軍被押送到集中營,後來被日軍移送到東南亞及日本勞役,由於勞役的環境惡劣,沒有足夠食物及缺乏醫療,大部分降軍都因為受到虐待、疾病及營養不良死去,只有少部分投降守軍活到大戰結束。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新加坡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