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消息information

2024/04/22 馬來西亞教育體制

  • 發佈日期 : 2024-05-20
  • 資料來源: 新馬面對面
  • 瀏覽人次:127

演講者 : 陳心怡

現任 : 

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招生輔導員

2. 中央廣播電臺 馬來與網路節目主持人

3. 望見書間 專案經理

4. 第四屆桃園市青年諮詢委員

5. 馬來西亞 Desa Perdana 高中老師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馬來西亞大學 科學教育系

心得分享:

財金二乙 程翊銘

本次演講者陳心怡小姐為馬來西亞的中學教師,演講的主題主要是與馬來西亞的教育環境相關。馬來西亞中學的種類繁多,主要由政府中學(全額補貼)和半津貼中學以及獨立中學、私立學校、國際學校所構成。每一種類型的學校其創辦宗旨各有不同,甚至也可能會影響後續的升學管道。

首先介紹的是馬來西亞教育的歷史背景,由於馬來西亞曾經被大英帝國殖民過,因此也留下了英式教育體系學校,在這種體系、學校受教育的人通常以英文為母語,所以會出現明明是黃種人,卻不會說馬來西亞語、華語卻有一口標準英式英語的人,而這種人被稱為“banana"類似於我們俗稱的“ABC"。再來是由於馬來西亞是伊斯蘭教國家,穆斯林文化也深深影響師生的服裝搭配,舉例來說男生基本上就是襯衫加西裝褲的組合,而女生主要是看她是不是穆斯林,如果是穆斯林就必須長袖長裙,而非穆斯林最少也要及膝。陳心怡小姐作為教師則是要訂製蠟染,配色上整體與其他同事一致,講求整齊。

而在歷史教科書上也有一些不同的見解,例如南島語族我們受到的教育是西起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越過印度洋直抵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北起台灣,南到紐西蘭。而在馬來西亞的教科書中更注重的是“馬來世界”,範圍大致為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群島和菲律賓。

接著來談升學體制,首先他們主要是通過“STPM”(馬來西亞高等教育文憑)來申請大學,而獨立華文中學考的是「華文獨立中學統一考試」(UEC )這份測驗無法用以申請大馬的公立大學,有些人可能就會來台或是其他地方留學,在這邊我引用葉先秦先生文章所提到的“固打制”將考生分為土著和非土著,其中土著馬來人為最大宗,也擁有多數的應試名額,相形之下非土著(印度裔、華裔、其他原住民)的名額相對稀少,也因此有些人會選擇來台讀大學,(除了名額限制原因外,也有為了想要的特定專業學科來台就讀的人)。最後葉先生在文章提到,固打制和其他保障制度相比反而是保障人口占主體的馬來人,也因此所謂的排華是表象,他們最終的願景是將大馬打造成所謂馬來人的大馬,進一步擴大優勢群體的影響力。

最後演講者提到"Halal清真產業,我一開始的認知中只有清真飲食或是一些日用品而已,如符合規範宰殺烹調的食品,合規的產品成分,和衣服規範,但沒想到連金融都有規範,它規定做生意要避免投機、詐騙、放貸、避免從事黃賭毒產業,嚴格遵守商業道德等……雖然這些規範在金融業蓬勃發展的現代有些不合時宜,但也證明了當一個穆斯林必須要十分的自律,並且在有能力之餘能夠奉獻社會,打造出更強大的伊斯蘭世界。

最後馬來西亞的課程、演講也要告一段落了,在這幾次的演講中,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不要限縮自己;不要以自身刻板印象評斷任何人事物;不要陷入本位思想的誤區,唯有不斷嘗試,跳脫思考框架,用宏觀的立場來理解事物才能理解事物的全貌。

企管四乙 陶維弘

這次演講請到了曾在馬來西亞當老師的講師分享在當地特殊的社會文化、教育制度等,充分展示出馬來西亞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會樣貌,這些都是平常不會知道和不被一般台灣人知曉的事情,例如每個人的名字中各自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從名字中可以得知其人生經歷,還有再多元文化中的教育制度是如何形成與如何進行的,這些都是一般人很少接觸到的馬來西亞。

首先分享教育,馬來西亞的教育制度包括國民教育、中學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國民教育是義務教育階段,分為小學(6歲至12歲)和中學(13歲至17歲),共十一年。中學教育分為高中和職業學校,而這次演講重點在中學教育,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受政府補助的普通中學、國民型中學與私人的獨立中學,而其中的差異,在所有權和管理方面,國民型中學和普通中學由馬來西亞政府直接所有和管理,符合政府的教育政策和標準。獨立中學則是由私人機構、宗教團體或非政府組織擁有和管理,有著更大的自主權。費用方面國民型中學和普通中學通常提供免費或較低費用的教育,由政府資助。獨立中學通常收取較高的學費,因為它們沒有政府的資助,需要依靠學費和其他捐款來維持運作。教學語言及課程方面國民型中學和普通中學使用馬來語作為主要教學語言,並教授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獨立中學可能提供更多語言選擇,例如以華文、英文或其他語言作為主要教學語言。

課程設置和特色方面則是國民型中學和普通中學的課程設置符合政府標準,著重於學術和一般技能。獨立中學可能有自己獨特的課程設置和教學特色,例如更多的藝術、體育或國際課程。這與我們台灣的教育不同,我們只有一種主要語言,只有少數是以英語為主要授課語言,就算是公私立學校之間也不會存在像他們這樣巨大的差異,讓身處在台灣的我們,很難想像要如何適應這種多元文化可能造成的衝突與不方便。

再來是充滿伊斯蘭教特色的馬來人姓名,大多數馬來人信奉伊斯蘭教,因此許多馬來人的名字是阿拉伯或伊斯蘭教的名字,例如穆罕默德、阿米爾、法蒂瑪等。這些名字通常具有宗教意義或頌讚上帝的含義。馬來人的名字通常具有深刻的字義,反映著他們的家庭價值觀和信仰。例如,一些名字可能意味著美德、勇氣、智慧或忠誠等品質。還有因為特殊的經歷或事件而被賦予特殊的名字,這些名字通常反映了他們的獨特身份或生命歷程,像是哈吉(Haji)這是一個常見的馬來名字前綴,通常用於已完成了一次朝聖的穆斯林男性,還有哈拉姆(Haram)這個名字通常賦予給出生在麥加或麥地那的人,諾拉(Nurul)這個名字意為光明或光輝,通常賦予在家庭中有重要地位或對社區有特殊貢獻的人,最後是英(Eng)這是一個華人名字,通常賦予對馬來西亞的歷史、政治或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的人,也可能是由於家族歷史或祖先的背景。

以上只是簡單的描述這個多元文化中的冰山一角,其中還有許多充滿特色的故事等著我們去了解,讓我對於馬來西亞這個國家有了興趣。

企管三甲 陳文怡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由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等多個民族組成,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和價值觀。這種多元文化的背景也反應在教育領域,不同民族在學習和教育方式上有著明顯的差 異。馬來人在教育方面強調尊重和傳統價值觀。他們對於老師的地位非常尊重,認為老師是智慧和知識的象徵,因此在課堂上會表現出很高的尊敬態度。此外,馬來人重視家庭和社區的價值觀,這也代表他們的學習態度和行為上,他們通常會遵循傳統的教育方式和價值觀,非常尊重老師,不會像華人社會一樣亦師亦友。

華人在教育方面注重學術成就和競爭力。華人家庭普遍非常重視教育,他們會鼓勵孩子們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在課堂上,華人學生通常表現出很高的學習動力和競爭意識,他們會積極參與各種學習活動和競賽,追求優異的表現。這和台灣的教育大多相似,很多台灣家長會以成績為重,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績,因此,一下課就把小孩往補習班送,假日還要安排家教課等等,想要孩子考取好成績,進入到好大學、研究所,將來工作時才能有更多的選擇,有更多籌碼。

印度人在教育方面融合了宗教和文化元素。印度家庭通常會將宗教和文化價值觀融入到孩子們的教育中,並且鼓勵他們對這些方面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學習。在課堂上,印度學生通常表現出很高的創造力想像力,他們會將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融入到學習中去,這也豐富了他們的學習經歷,也因此印度人在數學方面有更高的能力。

馬來西亞三大民族在教育方面有著各自獨特的特點和價值觀。了解和尊重這些差異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和合作,促進教育的多元發展。 在選修這堂課之前,我和班上的馬來西亞同學並不熟識,但是隨著聽到那麼多馬來西亞的文化故事,讓我更加好奇他們的風族民情。受教育時用什麼語言等等的問題,我在今天聽演講之前已經因為好奇心而問過他們了。幾乎每個馬來西亞同學的英文都很好,我以為他們是因為上課時都使用英文才有這種成果,然而,我詢問的馬來西亞同學是位華人,他們大多還是使用中文授課,只是某些課會用英文,我很羨慕他們多種的語言能力,在多文化的環境下成長,才能造就這樣的成果。

企管二甲 許珉瑄

這場演講瞭解了很多教育方面的介紹,他們有很多不同的中學,有很多不同的學校。跟台灣相比之下是有著遠遠的差距。印象深刻的有「BANANA」,他的體制是受過英語教育,換句話說就是接受英語教育的人。這些基本上是英國流傳下來的體制,這裡又可以牽扯到歷史,因為受過英國的殖民,所以才有了這個體系。所以說他們的母語就是英文,也是他們生活當中對話的主要語言。

我對於名字的說法覺得很酷,那天的演講有提到我的姓氏「許」,他的拼法很酷是「Khow、Khaw、Kho」很特別,但感覺跟臺語的唸法有一點點的相似。還有美食!!每個國家都有特別的美食,而馬來西亞特別的美食是「Laksa 叻沙」。雖然我沒吃過,但未來如果有機會嘗試,我會想去試試看。畢竟如何證明去過什麼國家,那當然是去體驗當地文化,嘗試不一樣的美食,對吧?

對馬來數邦某些州來說,星期五和星期六才是假日。包含,吉打、吉蘭丹、登嘉樓、柔佛,這些週的假日與我們與眾不同,我們是星期六和日,但對他們來說是星期五和星期六。我覺得這一點蠻特別的!而馬來屬邦的自治程度比馬來聯邦來得高。講到馬來西亞,一定少不了「Halal 清真產業」。他分為四個區塊:第一,清真食品、藥品和化妝品。對於清真來說,他們是禁止食用豬肉的,也不可以喝酒等等。他們只能用特定的動物,這是清真的特別之處。第二,伊斯蘭金融。對於伊斯蘭,他們有明確的定義和交易。第三,服飾。需覆蓋身體,不能用透明的面料。最後,是旅遊、媒體跟娛樂,就像剛剛提到的不能飲酒,當然也不可以賭博。Halal是清真的認證,凡是清真的商品,都需要通過此認證。有點類似我們的食品都有一個標記,就是「食品認證標章」。

這堂課我了解到了很多馬來西亞教育,他們教育程度劃分與我們與眾不同。學校的名稱,每個學校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有所不同,像是母語上就有不同。我認為他們這麼多元,與他們的歷史淵源有著很大的關係。但很特別,台灣的歷史也是相當豐富的,但卻沒有這個跡象。我覺得是因為台灣雖然也被很多國家殖民,但是他們主要是針對產業為主。例如,農業。當然日本有帶給我們國家義務教育,但是沒有這麼的多元化。台灣現在也有國際教育的學校,但他們也還算是在義務教育裡頭。我覺得最特別的還是星期五和六才是假日,我去過很多的歐洲國家,他們當地是星期五下午開始週末,一樣到星期日。這一點他們很像歐洲,但又不完全相同。所以我覺得蠻特別的。以前有在課本上學到 「Halal」這個名詞,但課本也是簡單提要。講師讓我更了解了Halal 這個產業。我覺得有生之年一定要去馬來西亞一趟,去體驗當地文化,去嘗試他們的美食。

企管三乙 陳音璇

陳心怡老師的講座為我帶來對馬來西亞三大民族的學校生活有深入了解,也讓我更加認識了馬來西亞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作為一名台灣學生,這次學習體驗讓我對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體會。

首先,陳心怡老師介紹的馬來西亞三大民族的學校生活呈現出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之間的多元共存,日新國民型中學、教會學校LA SALLE BRICKFIELD KUALA LUMPUR、DESA PERDANA HIGH SCHOOL KUALA LUMPUR國民中學,這些學校代表了馬來西亞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等主要民族的學校,這些學校在學生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場所,更是文化的薈萃之地,在這些學校中,不同民族的學生共同學習、共同生活,展現了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特色和包容性。

然後陳心怡老師的講述讓我對馬來西亞的宗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伊斯蘭教是馬來西亞最主要的宗教之一,對馬來西亞人民的生活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清真食品、伊斯蘭金融、服飾規範等方面體現了伊斯蘭教對馬來西亞社會生活的影響,在飲食方面,禁止食用豬肉及其副產品、酒類等,體現了伊斯蘭教對飲食的嚴格要求,在金融方面,伊斯蘭金融符合伊斯蘭原則,對商業交易具有一定的規範,而在服飾方面,符合教義的服裝要求也是馬來西亞人民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規範,這些種種都反映了伊斯蘭教在馬來西亞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

除此之外我也對馬來西亞的音樂和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馬來西亞的音樂風格多樣,融合了馬來、華人和印度等不同民族的音樂元素,展現了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特色,而馬來西亞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包括馬來料理、中國菜和印度菜等,每種菜系都有其獨特的風味和特色,給人們帶來了美味的享受。

作為一名台灣人,我對馬來西亞文化充滿了好奇和尊重,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和宗教信仰讓我感受到了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樣性,這也是我們台灣可以借鏡和學習的地方,我希望未來有機會能夠親身到馬來西亞旅行,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馬來西亞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工業三丙 鄭佳玲

這次講師主要介紹了馬來西亞的教育制度,很多元的類型,像政府中學就分為普通中學、技職中學、住宿中學、宗教中學、特殊中學等等,還有半津貼中學分為人民宗教中學、國民形中學、教會學校,真的超級多種類,這樣的多元化在台灣相比之下顯得稀少,覺得他們那邊的宗教真的有很大的影響力,很有凝聚力的感覺,在他們的國民形小學中,甚至有專門學習中文的華文小學,顯示了馬來西亞對華文教育的高度重視,之前去旅遊的時候也覺得那邊的人很厲害,除了馬來語之外,還講中文跟英文,如此卓越的語言能力可能與他們多元化的教育體系有關。

講師有提到一件事,就是有關華文姓氏的拼音,因為來自很多地方,所以就算中文字一樣,但發音可是相當的多種,像是姓陳的,拼音可以讀成:「Tan」、「Chin」、「Ding」、「Chan」、「Ting」、「Chen」,覺得這個文化超級酷的!而且還可以透過不同的發音得知是祖先哪邊人,而且不強制一個發音真的很棒,尊重各個民族的感覺,不愧是多元文化的馬來西亞,此外,穆斯林的名字也是一個引人注目的話題,跟我想像的意外差超多,全名超級長的,如果名字當中包含了「Haji」或「Hajah」,這表示他們曾前往麥加朝聖,對他們來說,這是一項極具榮譽和感動的事情,展現了他們對於宗教的虔誠和熱愛。

再來是馬來西亞學生的制服,最常見的可能就是女生穿著藍色連身裙的形象,覺得最有記憶點,然後女老師的穿著裙子都要蓋住膝蓋的長度,還會有一種圖案會很鮮豔很漂亮的衣服,用蠟染的連身衣裙,那個花紋真的好漂亮,講師有提到如果老師們要一起拍照,像是畢業照那種,還會有dress code,所以就很多不同顏色的裙子,覺得這文化也太可愛。

儀式音樂的部分,像是打鼓那些好有親切感,跟我們的很像,不過他們有不同的風格,很喜換這種儀式的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學校中,表演、音樂那些,都有在族群特色交流,很多不同民族的表演,好喜歡這種文化交流的感覺,在一個地方能看到很多不同種的表演,覺得能看到真的超賺啊!

最後是美食文化的部分,我對馬來西亞的食物應該算是又愛又恨,圖片看起來都超好吃,但是會辣,我真的好怕怕辣,但又感覺好好吃,之前去的時候就是被辣爆,以後還要再去被辣!

國貿二甲 王宇安

這次講座是關於馬來西亞教育方面,因為是過去受英國殖民影響,所以當地學校主要11年強制義務教育,小學六年與中學五年,並非像我們熟悉的12年國教。先從馬來西亞小學來看有四類政府學校、政府半津貼學校、私立學校、國際學校,當中半津貼學校的國民型小學又可以為華文、但米爾文小學,他並不會侷限華文小學僅限華裔學生才得以入學,所以偶爾也會看到巫裔及印度裔的小孩。

到了中學階段時,如果是國民型小學的華文或但米爾文小學生升上國民/國民型中學前,必須得在小六階段評估馬來文的掌握程度,如果程度不符需要先至預備班上課一年熟悉國語(馬來文),方可進入中學中一就讀。因為它們主要都是以馬來文來授課的,所以有這個機制。

獨立中學是在馬來西亞獨立後誕生出來,因為華文並非大馬的官方語言,所以華文中學在馬來西亞獨立後衍伸出兩派,一個是接受馬來西亞教育部的改制,稱為國民型中學;另外一個不想要接受改制而叫做獨立中學,全權由他們自己的主導教育方針,而學生在這裡是要就讀6年的。

當地的老師會依照它們的信仰穿著它們的服飾,像是馬來人就會是蠟染、花紋織布、馬來套裝等,然後老師們很重視一致性,在拍團體大合照前會先說明這次要以什麼顏色為主,有時還會發現老師們用同一花色的布匹來製作不同樣式的衣服呢!

馬來聯邦在大英帝國殖民時期受到殖民影養,所以它們的自治程度比起馬來聯邦更高,所以吉打、吉蘭丹、登嘉樓及柔佛地區它們設定星期五及星期六為假日,方便穆斯林它們的休息日能夠前往清真寺祈禮。

馬來西亞的教育體系受到其歷史和文化背景的影響,呈現出多元化和多樣性。在小學階段,政府、政府半津貼、私立和國際學校提供了不同類型的教育選擇,並且政府半津貼的國民型小學對華文和淡米爾文的教育相對開放,讓不同族群的學生都有機會接受教育。在中學階段,獨立中學作為另一種選擇,提供了更自主的教育體驗,同時保留了華文和其他文化的傳統。

此外,馬來西亞的教育制度也反映了對宗教和文化多樣性的尊重,例如星期五和星期六作為假日,以方便穆斯林參加清真寺的聚禮拜。教育機構和教師也注重文化多元性,通過穿著傳統服飾和鼓勵一致性,來彰顯不同族群的身份和信仰。這種多元化和尊重文化差異的教育體驗有助於促進社會的凝聚力和和諧,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經歷。

電子四甲 童文諺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這在學校生活中尤其明顯。馬來西亞的學校分為馬來文學校、華文學校和混合學校,每種學校都反映了各族群的文化和價值觀。馬來文學校通常以馬來語為主要教學語言,並且強調伊斯蘭教的價值觀。華文學校則以中文為主要教學語言,並且注重中華文化和價值觀的傳承。混合學校則提供多元文化的教學環境,讓不同族群的學生有機會共同學習和交流。

在這三種學校中,學生們都會學習到馬來西亞的歷史、語言和文化,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差異。例如,在馬來文學校,學生們會學習到更多有關伊斯蘭教的知識,並且遵循伊斯蘭教的行為準則。而在華文學校,學生們則會學習到更多關於中華文化的知識,並且注重傳統價值觀的培養。在混合學校中,學生們則有機會接觸到各種不同的文化,並且學會尊重和理解彼此的差異。

除了語言和文化之外,馬來西亞的學校生活也受到各族群的飲食和節日傳統的影響。在學校裡,你可以看到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共同慶祝彼此的節日,並且分享自己的飲食文化。這種文化交流和融合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生活,也促進了不同族群之間的和諧與理解。

在馬來西亞的學校裡,不同族群之間的文化差異和共通點在日常生活中顯而易見。以飲食為例,馬來文學校的午餐可能會提供馬來傳統菜餚,如咖哩飯或沙嗲,而在華文學校,則可能會有經典的中式菜色,如炒麵或燴飯。在混合學校中,午餐時間則成了一個文化交流的場所,學生們可以彼此分享自己的飲食習慣,也有機會品嚐不同文化的美食。

此外,不同族群的節日慶祝也是學校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例如,馬來文學校會在哈芝節期間舉辦慶祝活動,學生們可能會穿著傳統的馬來服飾,參加舞蹈表演或宴會。而在華文學校,學生們則會在春節期間舉辦舞獅表演和茶會,共同慶祝這個重要的中國傳統節日。在混合學校中,學生們會有機會參加各種不同族群的節日慶祝活動,從而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傳統。

這些例子顯示了在馬來西亞的學校生活中,不同族群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如何自然而然地發生的。透過這樣的交流,學生們不僅能夠學到課本上的知識,還能夠培養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這對他們的成長和未來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馬來西亞的學校生活充滿了多元文化的色彩,每個族群都在這個環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通過學習和交流,學生們不僅能夠獲得知識,還能夠培養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這對於他們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電子四乙 李晉毅

在探索馬來西亞三大民族的學校生活後,我對這個多元文化國家的教育系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首先,我深刻體會到每個民族在學校教育中的努力和特色。馬來人的學校生活強調團隊合作和社區責任,這反映了他們對家庭和社區的重視。華人學校則注重學術成就和競爭力,傳承著嚴謹的學習傳統。而印度學校則注重全面發展和國際視野,鼓勵學生參與各種學術和文化活動。這些不同的價值觀念和教育理念豐富了馬來西亞的教育系統,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學習環境和發展機會。

其次,我意識到這種多元文化的教育體系對於促進社會和諧和多元共融至關重要。通過在學校中學習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念和傳統,學生能夠增強對其他民族的理解和尊重,並且培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這有助於減少種族間的偏見和衝突,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最後,我深信馬來西亞的教育系統應該繼續致力於提高教育質量和促進公平機會。儘管每個民族的教育制度有其獨特之處,但所有學生都應該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政府和教育機構應該努力減少教育資源的不平等,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獲得良好的教育,實現自己的夢想和潛力。

最後,通過探索馬來西亞三大民族的學校生活,我對這個國家的多元文化和教育系統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體會。我相信,這種多元文化的教育體系將為馬來西亞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並為建設一個更加和諧、包容和繁榮的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