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消息information

2023/10/20 台灣新住民

  • 發佈日期 : 2023-11-07
  • 資料來源: 越南面對面
  • 瀏覽人次:1133

演講者 : 陳麗珠

擔任 :

桃園市東南亞藝文教育創新暨研究協會

桃園市新住民通譯協進會總幹事

第三届桃園市政府新住民事務委員

就業歧視評議委員會委員

SEAMi望見書間印尼路線導覽員

應華三乙  張紋瑄

這次又再次的請到陳麗珠老師來演講,老師這次主要是講在台移工的工作及生活的概況,主要可以分為移工分別來自地區、移工的工作分類和人數、移工的文化和平時的據點及新住民在台灣面對的議題與困境,

首先移工大致上都來自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柬埔寨,其中又以來自越南的新住民人數最多,而各縣市的新住民人數的話以新北市位居第一,第二和第三分別為高雄市和台北市,桃園則位居第四,在以上這些縣市可以常常看到新住民的蹤跡;再來移工的工作大致上可分為產業移工和社福移工,產業移工指在工廠、企業中工作的外國人,社福移工指外籍幫佣和看護工,是我們在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的,移工總人數為72.8 萬人,其中產業移工人數佔了50.6 萬,社福移工則是 22.1 萬人,而在社福移工中印尼籍移工就占了一半以上,來台人數最多的移工為印尼籍移工共約20萬人。

接下來移工因多來 自東南亞國家,大多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有一個特別的習俗為齋戒月,在齋戒月期間他們不被允許吃任何食物,直到晚上七點後方可飲食,另外他們飲食方面的禁忌為不吃豬肉、不喝酒精性飲料,所以雇主若有雇用印尼移工的話,也需要在他們的飲食上多加注意,平時他們也喜歡聚集在卡拉ok、東南亞餐廳、美髮店、養老院、醫院、公園等;外籍移工在台除了工作外也須面對文化衝突、社會歧視、語言 藩籬,像是台灣人許多飲食裡都有豬血、豬肉,並且許多台灣人仍對移工有刻板印象,會覺得他們較髒亂、沒禮貌、香水味很濃等,同時 也因語言的關係讓外籍移工無法快速地融入台灣人的生活圈中。

老師每次的演講總是生動有趣又很生活化,有時也會提出一些議題來和同學們一同探討,其中對失聯移工的議題較有興趣,因最近也 在研究此議題,發現失聯移工持續攀升中,電視台常常報導相關新聞, 我認為會造成失聯移工人數越來越多主要是因為較低的薪水無法支付高額仲介費、家事勞工不受《勞基法》保障,因不受法律保障,有些雇主要求移工工時長、無休假也無加班費,之前我們家也有請印尼幫佣照顧阿公,後來她就跑掉了,小時候會覺得他們怎麼可以說跑就跑,直到現在才稍稍理解他們為何要跑掉,能理解他們的苦衷,希望可以透過政府專門為移工立定相關法規來保障他們的權益。

高伊葶

今天很榮幸再度邀請到陳麗珠老師來演講,上次的演講中,就已經很喜歡老師的演講,因此很開心還有機會聽老師的分享。今天,不但和老師學到相當多新住民的故事、信仰、名稱由來等等,還獲得老師的精美禮物,感謝老師的蒞臨,讓我受益良多,也對於臺灣新住民和桃園的新住民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但可惜因為時間的關係,沒有辦法聽到老師更深入的細部講解,若之後有機會的話,我也會去拜訪望見書間,體驗一下東南亞文化!

延續上次還沒分享完的望見書間,望見書間的英文叫做seami 音同see me,書間中,來自各國的新住民、移工,可以互相邀約大家聚在一起分享,各國文化、舉辦活動,也因為臺灣很少地方可以提供給這些新住民一個友善的環境能聊天、讀書、唱歌,讓創辦人在一個契機下,成立了這個友善空間。

其中,讓我最有感觸的,就是陳老師分享和女兒的互動,她提及女兒一開始不願意和同學分享媽媽是新住民,直到老師和他說:「你應該要和大家說,我的媽媽是印尼人,她很厲害!會印尼話,也跟總統拍照過。」讓我十分感動,因為許多新二代並不願意主動去提及自己的家人,因為會擔心外界很難理解彼此文化的不同、社會上的不平等眼光,但我並不認為要因為和自己不一樣,而有不平等的思維出現,就像陳老師說的,重點在,要告訴別人媽媽很厲害!無論何種背景、國家的人,都應該站在一個平等角度對待,重點是「厲害」,而不是「我不一樣」。

而老師也提到,其實新住民的名稱,在早期其實是外籍新娘、外籍配偶改變而來的。老師分享到,她對於外籍新娘的名稱,並非那麼認同,因為在早期有用買來、附屬品的意味存在。所以,我十分認同老師所言,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應該去存在舊有的思想和刻板印象。

最後,希望能夠呼籲社會能有更多友善的觀點、想法,台灣人在新住民之間,應該更了解、包容彼此。因此,若從我來看,我個人認為透過學校的課程來認識、了解各國的文化、差異、飲食是很棒的經驗,當我們主動去認識一個國家,可以擁有很多正面的印象,在教授和演講者的共同配合下,我們能從社會、經濟、文化、宗教等多種層面去切入,了解一個國家的國情。

林政堯

來自印尼的新住民,其實在台灣會有許多挑戰和發現,而且我個人認為他們必須要努力適應這個新的環境。首先,語言成為新住民生活中的首要挑戰。台灣的主要語言是中文,而許多新住民可能不熟悉或不流利,所以學習中文變得至關重要,掌握語言能力有助於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理解工作和生活中的指示,以及與同事和上級有效溝通,甚至台語可能也很重要,因為印尼移民很多也是照顧等工作,假設老人有一些需求她沒辦法聽懂,那可能會讓他的工作不會如此順暢。

此外,新住民還需要關注職業培訓和證書,台灣的多樣行業和職業領域可能需要特定的培訓或證書,以獲得相應的工作機會,所以要確保自己的職業技能符合當地的需求,並參加相應的培訓課程,以提高就業機會。然後,新住民還需要了解自己在工作場所的權益,工資、工時、休假和勞工保護等方面都涉及到他們的工作權益。他們應該了解當地的勞工法規和規定,以確保自己的權益受到保護。

跨文化溝通也是一個關鍵技能。台灣的工作環境可能是多元文化的,新住民需要學習如何有效地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和上級進行溝通,以促進工作和團隊合作關係。在社交網絡方面,建立關係網絡是在台灣建立成功的新生活的關鍵,參加社區活動、加入協會或俱樂部,以及與其他新住民建立聯繫,都有助於建立友誼和得到支持。

像是陳麗珠老師也有介紹到望 見書間。文化敏感度也是一個重要方面。新住民應該了解台灣的文化和價值 觀,以避免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解和衝突,其實台灣人也常常對印尼人有一些誤解,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他們某些行為比較無禮等,但因為上過課的關係,所以我知道這有些都是他們印尼帶來的文化,台灣人也應該尊重當地的習俗和禮儀對於良好的跨文化互動很重要。

在醫療保健方面,新住民應該了解台灣的醫療保健體系,包括如何註冊健康保險、醫療診療和緊急情況下的醫療服務。他們應該有一份可靠的醫療保險,以應對可能的醫療費用。安全和法律也是要 考慮的事項。也可以了解台灣的法律和安全規定,以確保自己的行為合法且安全,了解台灣的緊急服務號碼和緊急應對計劃也很重要,這些東西雖然都很基本,但是不能輕易地被忽略,我很歡迎他們來台灣,也希望未來有遇到同學等,都可以跟他們多交流,可以交換很多關於彼此國家的有趣資訊。

應華四甲  趙聲昊

陳麗珠老師於10月20日對於新住民議題進行演講,內容包含各方面,舉凡其人數和比例、主要來源國家、就業狀況、社會融入等等。新住民可能是從其原本國家移民來台灣定居的外籍人士及其後代。包括外籍配偶、勞工以及少數來台灣就學或工作的外籍人士。我相信台灣現在,甚至是不遠的將來,便會越加重視新住民的出現以及他們帶來的改變,而就現在的環境而言,我認為台灣人民仍普遍對於這些與我們語言、文化不甚相同的人們保持著距離,甚至是存在些許敵意。那麼以下就讓我從陳麗珠老師的演講中,稍微挑一些深入的主題提出我自己的看法來分享吧。

就業分布狀況:不意外地,新住民和外籍移工的勞動人口及勞動參與率都相當可觀,特別是基層製造業與照護服務業,可說是大大補足了國內產業的勞動力缺口。而即便如此,眾多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仍然面臨低薪、不穩定等不公平的工作條件環境。一部分可能是因為他們的技術或語言能力有限;但也可能不僅是這麼表面的因素,畢竟新住民不同於移工,在台灣待久了,符合資格有投票權的新住民,或者是那些具有語言等專業背景的移民,理當有資格爭取更高薪的工作,或在當前工作崗位享有和台灣人同等的薪資待遇,卻礙於雇主的偏見或成本考量,反而導致新住民們的職業發展受到限制。

社會融入及認同:陳老師演講時提到了新住民子女文化認同的相關問題,而這些潛藏的問題也隨著新住民佔台灣總人口的比例逐年增加而越來越受到重視。以往移民子女在就讀國小國中階段,會有刻意隱藏自己的身分背景或母語的動機出現,害怕因為自己和他人不一樣而被另眼相待,為此政府也推動了一些計畫來促進自我認同及多元文化教育,比方說母語教育,不必像台灣子女一樣學習閩南語,而是能選擇學習自己的母語;又或著定期舉辦多元文化日等活動,讓孩子們能透過有趣的方式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

隨著政府方針的調整,新住民和外籍移工在台灣更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對台灣的影響是好是壞、會不會成為像美國一樣的存在,我暫時採取保留態度,但新住民及其子女將會成為台灣未來重要的社會資源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企管四丁  周祐群

關於這次陳麗珠老師來中原大學的演講,我覺得內容非常精彩,而且相當的豐富,雖然有林老師前面的講解,讓我對印尼這個國家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但經過這次陳麗珠老師更深入淺出的講解,我更加明白,原來印尼是一個,我從來都沒有真正了解過的國家。

這次演講中,讓我最印象深刻地,就是印尼來台灣工作的人,真的是越來越多,且原來在印尼,是不支持雙重國籍的,想要拿台灣中華民國護照,就要放棄印尼的護照,在現今這麼進步的年代了,這樣,我認為對印尼人很傷,尤其是那些嫁來台灣的印尼人,這真的很不公平,為了台灣護照,甚至要放棄自己的母國,有的人還很悲慘,會在護照跟國籍還沒拿到手時,就因為很多事情,導致人變成了無國籍人士,這也代表,台灣對於移民來說,沒有一個很完善的體制,來保障這些願意接受中華民國護照,並且狠心放棄印尼護照的這些印尼人,我認為,如果這些印尼人,只要是良善的,沒有犯罪紀錄者,我覺得能依照比例原則來處理,讓他們至少有個安定下來的機會與心情。

還有就是,印尼在桃園,原來影響範圍這麼廣大,以前,我高中時,真的蠻討厭這些東南亞人的,因為我聽不懂他們的語言之外,他們的一些行為,也讓我感到很不諒解,現在我才知道,原來他們的國家民眾文化就是這樣,但我想講得是,他們來到台灣,還是要入境隨俗吧?總不能這樣,來到異國他鄉,還維持自己的生活模式,我講認真的,我也有印尼人的朋友,與他們相處,我很舒服,為什麼我總是感覺很舒服,就是因為他們,在保留自己文化的同時,在不會影響到我的情況下,他們也知道如何在台灣,用台灣人熟悉的方式生活與交際,完美的融入了當地的文化,並且從中間,還可以帶我認識我從來沒體驗過得印尼傳統文化與語言,我就覺得這樣很好,而且我非常樂意與他們接觸交流。

我想說的是,他們已經出國,來到一個完全不同於自己國家語言文化的地方,他們應該是要想盡辦法,學會我們的語言和融入我們的生活與文化,我沒有說他們自此就要放棄自己的文化與原有的生活習慣,但就從小地方來說,這也是他們為什麼被歧視的地方,因為台灣人根本搞不懂他們在做甚麼,他們講得話,我們也聽不懂,然後在一些大眾交通上,又講得超級大聲,根本不知道,我們台灣人在一些生活中的潛規則,他們如果能夠,就像移民一樣,對這個國家當地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我相信他們就不會這樣做了,但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然後還做一些文化衝突的行為,所以導致他們的這些種種行為,讓我們感到不適,進而帶來歧視,我只想說,有些歧視,除了一些本來腦子有問題的人,才有的優越感之外,大部分的人,都是因為不了解和對他們的行為感到反感,才會對他們很不喜歡。

我相信, 我們都有一天,會成為外國的遊客或是移民國外,我們一定要盡快的融入當地文化與學習當地語言,否則,別人對我的歧視,講白一點,也有一部分,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李晉毅

在台灣有許多來自東南亞各國的移工,其中來自最多的是印尼,接著是越南以及菲律賓,而印尼移工最大輸出國前三位為香港、台灣還有馬來西亞。在台灣不僅有許多的移工,也有許多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他們會面對到文化衝突、社會歧視以及語言上的隔閡,東南亞移工在台灣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他們填補了勞動力的短缺,隨著移民的增加,他們也帶來了他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雖然說這豐富了台灣的文化,為台灣帶來不一樣的景象,不過也與台灣文化有許多的摩擦,他們帶來的文化很多與我們差異極大,某些對他們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對我們而已卻是不文明的。

由於這些新住民與移工的增加,相關的社會議題也隨之越來越多,因此台灣政府和社會團體也必須得推動一些權益保護,還有多元文化的教育,減少彼此之間的摩擦,我們也不應該帶著有色眼光看待他們,這樣只會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彼此之間互相尊重,為台灣帶來更多的進步,他們也是台灣勞動重要的基石,為台灣貢獻了不少,經濟層面也帶來了一些效應,對我們而言他們是台灣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在火車站外頭有許多來自東南亞的商販,有的是小吃店、雜貨店還有的是咖啡廳,甚至還有卡拉ok之類的娛樂場所,到了休假日,這些地方就成為了他們娛樂的好選擇,時常能夠看到他們聚在一起聊天、打鬧,他們的消費力也相當的驚人,根據網路上的資料,桃園如果有11萬名的移工,一年能帶來79億的商機,台灣有許多的商店會掛著各國不同語言的招牌,吸引來自不同國籍的新住民,以此提升業績。

總結來說,他們背井離鄉來台灣工作相當的辛苦,還要面臨許多的問題與困境,若我們還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是相當的不友善的,他們對台灣帶來了很多正面的影響,還有許多的商機,除此之外,我們彼此之間也需要學習如何尊重彼此的文化,來為台灣更進步,這才是最理想的。

林巧雯

我覺得新住民是一個勇敢而充滿挑戰的過程。當一個人決定離開自己的家鄉,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開始一個全新的生活,這樣的決定往往伴隨著期望、機遇和不確定性。新住民,就是一個人離開自己的出生國家,到另一個國家居住、工作或學習的過程。這個決定可能是出於各種原因,包括追求更好的生活質量、逃避政治迫害、尋求職業發展機會、追求教育或家庭團聚等。無論原因如何,新住民的生活都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旅程。

新住民通常需要面對新的語言和文化環境。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語言是我們與他人溝通的主要工具,而文化則影響我們的價值觀、習俗和生活方式。學習新的語言和適應新的文化需要時間和努力,但也是一個非常豐富的過程。在新的國度,我們需要建立新的人際關係。這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但也是一個機會,讓我們認識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們。這些新的人際關係可能成為終生的友誼,也可以為我們的職業生涯和生活提供支持。

就業是新住民生活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在新的國度,我們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並在職業生涯中取得成功。這可能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和學習新的知識,以滿足新的工作市場需求。新住民也可能會面臨文化衝擊,即在新的文化環境中感到困惑和不安。同時,他們也可能經歷身份認同的問題,即如何平衡自己的出生國家和新的居住地之間的身份。這是一個持久的過程,需要自我反思和理解。

家庭和社區的支持對新住民來說非常重要。在新的國度,建立家庭和社區的支持網絡可以幫助我們應對各種挑戰,並提供情感和實際的支持。雖然新住民的過程可能充滿困難,但我們也應該珍惜這個經驗。在新的國度,我們能夠學到新的事情,遇到不同的人,體驗不同的文化。我們也應該感恩,因為我們有機會追求更好的生活質量和實現我們的夢想。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歷和感受,然而,這些都反映了新住民的勇氣、毅力和希望。這個過程可能充滿挑戰,但也充滿機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和機會。無論我們來自哪裡,我們都可以在這個新的國度找到一個家,並繼續努力追求我們的夢想。新住民的心得不僅是個人的經歷,也是一個社區和國家的故事,充滿希望和機遇。這個旅程讓我們成長、學習和建立更加多元化和包容的社會。新住民不僅是一個勇敢的選擇,也是一個充滿希望和機遇的旅程。

袁聖玄

真的很感謝陳麗珠講師的第二次新住民演講,講師有向大家介紹近年來,台灣成為了許多來自東南亞國家的新住民的家園,其中印尼人口佔了相當大的比例。這群印尼新住民為台灣帶來了多元文化,也豐富了台灣社會的多元性。印尼新住民擁有豐富的文化傳統和多元的宗教信仰。他們通常以勤奮、友善和熱情著稱,這也讓他們在台灣社會中很受歡迎。

許多印尼新住民來台灣是為了在製造業、家政服務等領域工作。在台灣,他們也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傳統,例如印尼當地的傳統服飾、節慶和飲食文化。他們常常在假日聚在一起,找一塊空地席地而坐,聊著生活上面遇到的趣事、八卦等,共同慶祝屬於他們印尼人重要的節日,並且講師也樂於分享自己家鄉的文化,讓我大開眼界。

此外,透過講師的介紹我也了解他們在台灣社會中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和社群。許多人參與當地的宗教活動,並且在社區中成立了印尼族群的團體,以維護自己的權益,像是陳講師工作的望見書間也是他們團聚的場所,然而,隨著在台灣生活的時間增長他們也面臨著困難和挑戰,像是語言隔閡就是其中之一,不論在職場或日常生活中,語言都是一個重要的溝通障礙。

此外,文化差異和適應台灣社會的壓力也是他們需要克服的問題之一,然而,在這些困難中,陳講師努力奮鬥的精神,像是願意參加語言課程,努力學習中文,也積極參與當地的社區活動,逐漸融入台灣社會。最後我想說的是,台灣的印尼新住民帶來了多元的文化風貌,豐富了台灣社會的多元性。他們以自己的勤奮和熱情成為了台灣社會的一份子,也為台灣的多元文化環境做出了重要貢獻。與印尼新移民的相處讓我更加了解到不同文化間的豐富性和互相學習的價值。

我相信這樣的交流與互動將為台灣帶來更多的共融和共同成長的機會,也讓我更加珍惜這片美麗而多元的土地,也感謝講師的分享讓我更了解印尼這個地方,也更了解印尼的新住民的方方面面

劉峻亨

印尼新住民指的是來自印尼的移民或外籍配偶,在台灣定居和生活的情況。他們的生活情況會因個人背景和情況而異,但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情況和特點:

工作與經濟:因台灣勞力結構的轉變,在勞力密集產業中失去許多勞動力,為了彌補這個缺口,向許多東南亞國家徵求人才。而印尼的新住民也在這之後來到了台灣尋找工作機會,如家庭照護、製造業、建設和農業等。主要從事勞力密集工作的他們,工作的條件可能較差,薪資也較低,因此經濟壓力可能較大。這些來台工作的新移民如果是經由仲介介紹,可能會被抽取一部份仲介費,大多數的的新移民也有寄錢回家的習慣,這可能讓他們的生活條件更加的刻苦。

社區與文化:印尼新住民通常會形成自己的社區,並保持印尼文化的傳統。在許多都市 中都可以看見這些社區,對中原大學的學生來說絕對不陌生,在中壢車站前面就有那麼一個,在那裏這些新移民們可以買到來自自己家鄉的小吃,也可以與同鄉聊聊家常,解決他們的思鄉之愁與可能缺失的社會認同。

家庭生活:一些印尼新住民是與台灣籍配偶結婚的,他們可能面臨語言和文化差異,但也可能享受到互相學習的機會。許多有著相同境遇的新住民都會分享他們在台灣的生活境遇,而我們也可以看見他們在台灣生活的艱辛,與同時可能遭受的歧視。他們的子女通常會在台灣成長,接受台灣的教育體系,明明接受的是一樣的教育,卻容易被貼上標籤,這些都是我們該正視的問題。

移民法律和權益:印尼新住民需要遵守台灣的移民法律,包括居留證申請和工作許可。有時,他們可能面臨移民法律和權益保護的問題,例如工作權益或居住權益。訪間常有傳言,這些新住民是為了得到身分證而結婚,一拿到就會馬上離婚,這些傳言可能會讓新移民在平常的生活中遭受許多不必要的壓力。

融入和社交:融入台灣社會可能是一個挑戰,因為語言和文化差異,但也有印尼新住民 成功融入台灣社會的例子。社交活動、學習中文和參與當地社區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

總的來說,印尼新住民在台灣的生活情況因個人情況而異,但他們通常面臨著移民和跨文化適應的挑戰,同時也為台灣社會帶來了多元性和文化交流的機會。政府和社會團體 通常提供支援和資源,以協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和融入台灣社會。

企管二乙  巫貞罃

臺灣這片土地上,擁有許多的民族,除了一直生活在這片土地的原住民族以外,其餘的都是由外地遷徙來的,近二、三十年來,許多國際移工往來臺灣,除了在臺灣尋找工作賺取金錢以外,也有許多人選擇願意留在臺灣扎根,而我們稱他們為新住民,其實這個詞對我來說還是蠻陌生的,因為早在五、六年前,我們這一代學生聽到的還是外籍新娘這個名詞,一直都覺得這個詞不好聽,而且非常的有歧視的感覺,就像是老師說的,好像外籍新娘嫁到婆家之後,就成了婆家的奴隸一樣,感覺就像是用買來的,因為當初的中介費是一筆龐大的費用,所以這種「我買了傭人」的感覺,印在了當初的那一些老人身上。

這些新住民遠離家鄉,已經是非常地不容易了,我們卻用這種貶低的詞語來稱呼他們,真的是非常的不禮貌,明明我們都只是這一片土地的過客,憑什麼就可以詆毀他們?還好已經改掉這個詞彙了,這些新住民的後代也已經在臺灣成長,成為我們身邊的朋友,所以我們不要用老一輩的人眼光去看待他們,我們都是同樣的人,我們都是同樣出生在這個世界上的人。

臺灣的新住民已經快要比原住民還要多人了,新住民除了來自東南亞地區,還有來自中國大陸,這些都是合法的渠道進入臺灣的,然而還是有非法進入的,例如那些逃跑的國際移工,他們可能沒有國籍,或者可能工作上出了錯誤不敢回去,不管怎樣他們都在我們這片土地上逃竄,我覺得很特別的是,如果他主動承認自首的話,還可以領一筆獎金,但是他們依舊是不會出現的,因為就算領到了這筆獎金回到了他的國家,他也可能生活比在臺灣還要痛苦。

我們這些臺灣人都不會去在乎這一件事情,但仔細去想一想就會發現,假如說當初開放的是護工以及工廠勞工,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東南亞群眾,在各種小吃攤販出現,或者是在餐廳的廚房打雜,說不定他們也是透過正規渠道來的,但是這又何嘗解釋了消失的那八萬多人呢,總而言之我們不要抱持著鄙視的眼光去看他們,因為到現在我還是有聽過身邊的人竊竊私語地討論他們,明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努力的過著生活,賺錢養家養自己,為什麼要看不起別人呢?

企二乙 周子皓

在聽完麗珠老師的新住民演講後,我了解到這些新住民在台灣所遭遇到的各種困境以及文化上的衝擊,以下是我歸納出新移民來台灣可能會遇到的困境:

1.語言障礙:東南亞移民通常聽不懂中文,也不會說中文,但在台灣中文是大多數人都在使用的一種語言,在不懂當地語言的情況之下,會使這些新住民他們在找工作、與當地人民溝通以及訪問醫療機構時遇到困難。這可能會導致他們的就業機會受限,並可能阻礙他們在台灣的社交參與。

2.就業問題:一些東南亞移民可能僅能在低薪職位或非正式的經濟中找到工作,甚至是一些沒有保障的工作內容,這可能導致他們的經濟狀況不佳、沒有能力養活自己和家人之外,一些移民可能會在沒有法律保護的環境中工作,容易受到剝削和不公平的待遇。

3.社會文化融合:東南亞的新移民和當地居民之間的文化和宗教所產生的差異,可能導致社會融合問題。這可能包括言論歧視、不平等對待,甚至社會排斥。這會使東南亞的新住民害怕或甚至討厭來台灣居住,也可能讓台灣的國際名聲受到影響,而移民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參與也會遭受到不的負面影響。

4.法律和移民政策:台灣的法律和移民政策有時可能對東南亞移民造成不利,像是要在台灣跟自己母國的證照只能二選一,又或是某些移民可能在台灣的合法文件上遇到問題,這使他們容易成為非法移民,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不穩定性和對台灣社會的影響與衝擊。

不只是台灣會影響這些新住民,東南亞的移民也會對台灣的社會造成影響與變化,可以更詳細地描述如下:
1.多元文化:這些從東南亞移民來的人會帶來各種外國的事物,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豐富台灣的文化多樣性。他們帶來了各種文化、傳統藝術、音樂和飲食,這為台灣社會帶來了更多元的文化體驗。

2.勞動力:東南亞移民填補了台灣某些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尤其是農業、製造業和家政服務。這有助於提高這些行業的效率,推動了台灣的經濟發展。

3.國際交流:東南亞移民也有助於促進台灣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文化和經濟交流。這種交流可能有助於擴大台灣的國際影響力,並促進雙方國家之間的經濟和政治關係。

總的來說,東南亞移民在台灣的存在帶來了各種挑戰,但也為該國社會帶來了多樣性和經濟貢獻。政府和社會應該采取措施,以促進移民的社會融合,提供語言培訓和法律保護,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台灣社會。

企二丙  李欣樺

陳麗珠老師在這次的演講中介紹了許多新移民來到台灣生活可能面臨的困境,近幾年來,移居到台灣的新住民人口越來越多,尤其是來自東南亞的移民。他們來到台灣的理由,大多是因為婚姻或是經濟因素,其中絕大多數是出於經濟考量來到台灣的,然而在他們遷移到一個新環境的過程中,經常會面臨許多挑戰。

首先,就我所知無論是哪個國家的新移民,普遍都不太會說中文,有的人說不定連英文也不太熟悉。在這樣的情況下與中介商或雇主簽約、交流時,可能會受到很大的阻礙,甚至會因此吃虧,使其立場變得弱勢,因此語言障礙可能是新住民所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

其次,台灣和印尼擁有不同的文化和習慣,新移民可能需要不少時間才能適應台灣的文化,包括飲食、禮儀、宗教等方面的差異。而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有時也可能導致文化衝突或誤解,例如新住民們在台北車站及中壢火車站的集會。有的台灣人可能覺得讓他們在車站席地而坐,邊吃東西邊聊天很破壞市容,但那也是新住民們的文化的一部份。我個人是覺得只要沒有妨礙到別人,就可以多包容一下彼此文化中不同的部分。

再來是有關社會融入的部分,新移民可能會對社會融入方面感到很有壓力。他們可能需要建立新的社交圈子,結識台灣當地朋友,參與社區活動,以更好地融入社會。另外我認為新移民需要了解他們在台灣的法律權益和義務,他們可能需要尋求法律援助或社會服務,以確保自己的權益受到保護。

最後,一些新移民可能是為了工作目的來台灣,這可能會導致與家人分離,造成家庭和情感上的壓力,所以我認為幫助新移民們培養興趣,或是設立一些諮詢服務,應該也有助於排遣掉生活上的壓力。

老實說,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會帶著有色眼光來看這些來到台灣的新住民們,覺得自己雇傭了他們,就可以隨意對他們打罵欺辱,或是對新移民存在一些子虛烏有的刻板印象。不過雖然現在來台的原住民大多是為了婚姻與經濟,但最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移民是出於對自己的學業考量,抑或是職涯規劃,而前往國外進修,無論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都祝福新住民們能在新環境裡建立一段舒適的新生活。

林凱臣

對於印尼華人社區和印尼的新移民,陳麗珠是一位傑出的領袖和偉大的慈善家。她的貢獻在多個領域都有深遠的影響,包括社會公益、教育、醫療保健,以及促進文化和族群的和諧。以下是對陳麗珠對新移民的貢獻的一些心得。

首先,陳麗珠積極參與和支持新移民社區。她了解新移民在適應新的環境和社會中所面臨的挑戰,特別是語言、文化和經濟方面的困難。她的組織和慈善項目提供了許多支援,包括語言課程、文化交流和職業培訓,幫助新移民更好地融入印尼社會。

其次,陳麗珠的教育倡議和捐助對新移民社區和印尼的教育體系產生了積極影響。她相信教育是改變生活和社會的強大工具,因此她積極支持學校和大學,提供經濟援助,資助教育計劃,並推動教育改革。這些舉措使許多新移民和印尼學子有機會接受高質量的教育,提高了他們的未來就業和生活的機會。

此外,陳麗珠在醫療保健領域的貢獻也不可忽視。她的慈善組織和醫療計劃提供了對新移民和弱勢社群的醫療保健服務,改善了他們的健康狀況並挽救了生命。她的支持使許多人能夠獲得及時的醫療護理,減輕了他們的醫療負擔。

陳麗珠還在促進文化和族群的和諧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她鼓勵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們共同生活和合作,並支持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教育。她的工作有助於建立更加包容和和諧的社會,讓新移民和本地社區能夠共同繁榮。

陳麗珠對新移民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並體現了她對社會公益和社區發展的承諾。她的工作在改善新移民的生活質量,提高他們的生活條件,並促進社會和諧方面都有積極的影響。她的努力不僅改變了個人命運,還對整個印尼社會產生了積極的變革。陳麗珠是一位充滿使命感和愛心的慈善家,她的工作將在未來繼續影響和啟發許多人。

企二丙 李芷萱

世界各地各有不同的文化,不管是從任何地方移民過來台灣都需要一定程度的適應,從印尼過來的移民也是。東南亞距離台灣並沒有太遠,文化差異可以說是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從小身邊就有很多同學的媽媽是印尼人,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外籍新娘」,印尼移民在台灣的人數我覺得不算太少,我的室友就是從印尼來的印尼華僑。

移民過來台灣要適應不只有氣候、飲食文化、民間習俗⋯等等,語言成為很多移民的最大問題,東南亞的氣溫比台灣還要來的高,而且在印尼並沒有所謂的「冬天」,很多移民來台灣的印尼人都會覺得台灣的冬天非常冷,很適應不來。在飲食方面,東南亞因為天氣濕熱的關係,餐點都偏向涼拌菜的種類,但台灣的傳統小吃都是以熱、熟食為主,可能會有吃不習慣的問題。

若要嫁過來台灣,成為外籍新娘,在辦婚禮方面台灣跟印尼的習俗也有許多不同之處,尤其結婚 關乎到兩個家庭,傳統習慣不一樣也可能產生爭執。日常生活方面,如之前課堂提到的摸頭⋯ 這類生活小習慣也因為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不只我們有可能不小心觸犯他們的禁忌,剛移民來台的印尼人也可能一不小心觸犯台灣當地的習俗禁忌。

不會講中文,或許是很多移民來台的新住民都有的問題,政府可以多為這些移民設置一些中文課程,好讓他們更好的融入社區。歧視、排擠也是新住民可能遇到的一大問題,而會受到排擠,語言上的溝通不良也是一大因素,解決語言問題有可能大程度改善新住民遭受排擠的問題,更好的融入台灣社會受到歧視的狀況或許也會一併改善,能順暢溝通看起來真的非常重要!

多多包容移民過來的新住民,也可以讓新住民的移民新生活更加順利,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想必不管是誰都會有些恐懼,互相尊重、理解對方的文化,相信拿出真心對待別人也會得到相應真心的回報。

陳毅銘

今天,我們有幸聆聽了一位印尼外籍新娘分享她嫁來台灣的經歷,這個演講深深觸動了我。我想著重探討演講中提到的幾個關鍵主題:新住民遇到的問題、宗教、文化差異、飲食習慣、以及兒女的成長過程。

首先,新住民所遇到的問題是演講中的一個核心議題。從語言障礙到文化適應,新住民需要克服許多挑戰,以融入台灣社會。這提醒我們,我們需要更加關注和支持這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我們可以提供更多的語言課程、社區支援和融合政策,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新環境。

演講中提到的宗教信仰,特別是基督教,也是一個重要的話題。台灣是一個宗教多元的國家,有各種宗教信仰和價值觀。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宗教信仰,並建立一個包容的社會,讓不同宗教的人們能夠和平共處,互相學習。

文化差異也是新住民和台灣社會之間的一個挑戰。演講中提到的文化碰撞和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我們需要促進跨文化的理解和互相尊重,這將有助於建立更多的共鳴和和諧。一個案例涉及到家庭結構和價值觀的不同。在印尼,家庭通常是核心,具有強烈的家庭觀念,長輩的意見和期望受到高度尊重。然而,在台灣,家庭結構和價值觀可能更加多元,注重個體自由和獨立。當印尼新娘嫁到台灣時,可能需要適應這種價值觀的轉變,並找到平衡點,以保持良好的家庭關係。

另一個例子是節慶和傳統慶典。不同的文化擁有不同的節慶和慶祝方式。在印尼,穆斯林教和印尼傳統慶典佔據主導地位,而在台灣,佛教和道教節日也是重要的慶祝活動。新娘們可能需要學習參與台灣的節慶活動,同時保持對自己文化的尊重。

這些案例突顯了文化差異可能引發的一些挑戰,但同時也表明了這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學習過程。通過互相尊重、開放的對話和互相學習,我們可以建立更深厚的文化理解,並促進文化交流。這也讓我們更加珍惜多元文化帶來的豐富性,並助長和諧社會的成長。

飲食習慣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一個反映文化多樣性的方面。新住民需要適應台灣的飲食習慣,這可能會是一個挑戰,但也是一個機會,品味不同的美食,豐富我們的味蕾和視野。這也提醒我們,美食是一個跨文化交流的媒介,可以促進理解和友誼。

最令人感動的部分是兒女不敢公開說自己的媽媽是外籍來的,然後慢慢轉變成敢大聲說自己媽媽是印尼來的過程。這反映出了家庭中的愛和理解,以及孩子們的成長。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們擁有自豪的多元文化背景,這將有助於塑造他們的身份,並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

總之,這次演講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啟發和反思。我們應該更加關注新住民的需求,並積極努力促進多元文化的包容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