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0 印度族群在臺的生活及其文化調適
- 發佈日期 : 2023-04-20
- 資料來源: 印度面對面
- 瀏覽人次:1688
演講者 : Pintu
主持人 : Prof. Mio 阮瓊妝 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系助理教授
吳泓憲 Ian 電機四甲
在本次的課程中,首先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絕對是演講老師 平度先生超級流利的中文。除了能流利地表達演講內容之外,面對學生的問題也能流利應答,甚至能說出許多台灣道地的語言。但相反的,我開始反思,在強大的語言能力背後,我相信老師絕對是復出許許多多的努力以及血淚,這其中就包括需要實際在台灣生活過才能明白這些語言真正的意思。換句話說,當老師真正在台灣生活過,就需要面對在台灣會面臨到的問題。舉例來說,飲食、氣候等等的兩個國家都是天差地別,更別說剛開始學習語言可能會有無法溝通的問題。平度老師也說,在剛來台灣時,因為身為一名素食者,其實很難在一般的店家用餐。即使進到有提供客製餐點服務的店家,當時中文還不太會的老師也很難順利表達需求。而老師都一一克服了他所遇到的困難,並且順利從研究所升學,開始攻讀博士,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情。
在聽完老師的分享以及他所做的研究之後,我在課堂上便有了「如果我去印度留學會是怎麼樣的情景」我也好奇自己是否能克服老師所遇到或不曾遇到的困難。也因此我在課堂中舉手向老師發問:「老師是否建議學生去印度留學?學生在印度是否會有適應不良的問題?」,老師說,這些問題是沒有標準的答案的,一切都看提問的人的造化。也因此我開始認真思考去印度留學的可能性!
蔡孟芸 Yun 國貿三甲
這次的演講是從印度人的角度來說明來到台灣所面臨的文化差異與適應的問題,根據演講者的經驗以及研究,使我能夠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來到台灣的外國人是面對怎麼樣困難。在早期印度政府與台灣政府因為政治的關係並沒有往來,因此在那時候來台灣的印度人多為經商貿易,較沒有得到政府的幫助,有關當地的語言以及處理各種資料都必須要靠自己摸索。而現在雙方政府透過文化的交流使來台工作或是留學生可以透過參加文化交流會、運動或是宗教活動來互相認識以及得到歸屬感,相對過去擁有許多管道可以尋求幫助。我非常認同在國外長期生活必須要學會當地語言,可以不用非常厲害,但是能夠應付日常生活就可以了。除了生活起來會更容易,也較能輕易地與台灣人進行溝通。我覺得講師的中文是我遇過的外國人當中數一數二厲害的,不只講話口音非常的標準,還能用中文寫博士論文,讓我非常的佩服,我相信他一定下了非常多的苦功在學習中文。
在這場演講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印度竟然真的沒有門牌跟地址,雖然這個問題是我提問的,在網路上有看到相關的資訊,但是聽到當地人的回答還是非常的震驚。很難想像他們可以不用知道地址就能夠馬上知道目的地在哪裡。很感謝這次的演講讓我收穫到很多不同面向的印度以及在台灣的印度人是如何面對文化的差異和適應,這對外國人來說會是非常艱難的事情,所以我覺得在異地生活的大家非常的勇敢。
吳亞萱 Rachel 國貿三甲
印度的國土面積是台灣的九十倍,人口已經超越中國變成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了,所以在台灣人看來很習以為常的事,在印度會有非常大的不同,不僅是因為文化上的差異,還有因為龐大的人口,教育無法像台灣一樣普及,管理國家是相當不容易的。印度在歷史上是支持中國共產黨的,所以在印臺交流上會受到很多的限制,在有印度的「東望政策」和臺灣的「新南向政策」才開始有交流。一開始我對印度的認識只有在地理課上,知道印度大概在地球上的哪個位置及有很多的人口,直到大學開始上新南向相關的課程,才對印度有所認識,我才知道印度這個地方非常特別,和臺灣非常不一樣,讓我感受到文化上的差異,刷新了很多我對印度的刻板印象。
印度的飲食口味非常注重香料的,所以對於剛來台灣的印度人會非常難以習慣,一開始只能自己隨身攜帶香料或是需要花很多的錢去吃在台灣的印度料理;所以讓我了解到,要出國還是要了解一點當地的語言,在食衣住行方面都會免掉許多困難。印度人和台灣人的價值觀也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在兩方共事的時候常常會有意見不合的地方,做事情的習慣也不一樣,所以在和外國人相處方面,要多多理解對方的文化,不要無意間冒犯到不同國家的人。這堂課上聽到比較驚訝的是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平常都是好朋友,刻板印象中的他們兩國不合,常常戰爭,原來那只是因為政治問題,他們私底下還會一起運動、吃飯,這讓我恍然大悟,新聞上看到的消息都是兩國戰爭的新聞,就直接認為兩個國家的人民就是對立的關係,這解決了我對於這個議題的誤解
鄧秶岑 Aurelia 應華三甲
老師是一位在台讀書的博士生,根據他的博士論文為我們做一些台灣與印度文化上的差異, 課程中提及了許多關於台灣與印度之間的文化差異、衝擊與適應,除了我們熟知的語言問題以外,在台灣,我們並不常見印度人,所以許多文化內容都是在課堂中聽到老師所說的小故事了解。
印度族群在台的生活及其文化調適,剛來台灣時遇到的困難,首先是語言問題,再來會遇到飲食適應以及文化挑戰。例如:印度男廁只能男生打掃,女廁只能女生打掃,可是在台灣幾乎都是打掃阿姨在打掃廁所,印度人初來台灣的時候會不習慣。聽到這個我有點驚訝,因為他們對於男女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保守,不像台灣一樣那麼開放,連這樣的小細節還是非常注重。還有,他們會在手上打上「兄弟姊妹結」,聯繫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老師提到這個跟我們台灣很不一樣,確實我也覺得其實台灣在家人這塊的聯繫是很薄弱的,像是我跟我的哥哥們差9歲,我大概小學三年級我哥哥就不住在家裡了,雖然我們住得很遠,但是我們的感情還是很好,不過在台灣就沒有這種象徵性的東⻄。老師還有提到一個故事,他說有一些印度人長得跟華人很像,剛來台灣時不會看漢字,在台灣搭公車時上下車都要刷卡,但是他不知道,所以總是在上下車時詢問「現在要刷卡嗎?」總是容易被司機罵,這就是文化的調適過程,我覺得這件事有點誇張,如果是我到異國,然後被這樣對待,我一定會很害怕,我覺得這就是文化的不同吧,到國外必經的過程。
在宗教的部分,印度不可以穿鞋子進去寺廟,保持印度傳統,不過在台灣只要誠心誠意的雙手合十拜拜就可以了,宗教方面台灣比較沒有那麼多的規矩。 聽老師說,印度那邊習慣在家做飯,但是台灣很方便,有熊貓還有Uber Eats,更可以出門走個十步就到便利商店,所以台灣人並不一定會在家做飯,但是印度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會煮飯。印度還有一個很特別的點,就是印度都沒有門牌,這件事我聽到真的很驚訝,我都不知道他們送信跟找人要怎麼找?老師說因為他們對那個地區很熟,可以隨意找到地區,而且據說他們可以隨意問人,還是可以找到,但是在印度就沒有實質報戶口,這件事讓我非常震驚,我覺得印度的郵差很厲害!經過今天的講座之後,我學到很多,聽了很多小故事,讓我更了解印度這個國家,也更了解很多文化。
林傳燊 Nick 企管三乙
今天聽完演講後,讓我認識到印度人來台灣就業和生活上的挑戰以及差異。 首先是語言障礙,台灣主要使用的語言是中文,但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印地語和英語。因此,印度人在來到台灣就業時,可能會遇到語言上的困難,尤其是在與客戶或同事溝通上。即使印度人能說一些英文,但口音或用詞仍然可能與當地人不同,造成溝通上的困難。 其次是文化差異,印度和台灣的文化差異甚大,印度人在台灣就業時可能會遇到文化衝突的問題。例如,印度人習慣直接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但在台灣這樣做可能會被視為不禮貌或冒犯。另外,印度人在用餐、交際等方面的習俗也可能與台灣不同,需要適應當地的習慣。
最重要的是飲食問題,印度人的飲食習慣與台灣不同,印度人通常飲食辛辣、咖哩味的食物,但在台灣這樣的食物可能較難找到。此外,印度人普遍不飲用豬肉和豬血相關的食品,但在台灣這樣的食品可能較難避免。因此,印度人需要在飲食上做出調整,以適應台灣的飲食環境。 再者在工作機會上,台灣的就業市場對於印度人來說可能比較有限,特別是在非技術領域。另外,一些公司可能更傾向於僱用當地人,而非外籍人士。因此,印度人需要更努力地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機會,並展現自己的才能和技能。
最後在地理環境方面,台灣的氣候和環境可能與印度不同,尤其是在冬季時,可能需要適應較冷的天氣和氣候。此外,由於台灣位於東亞地區,印度人需要適應當地的地理和文化環境,如飲食、生活習慣等。 總體而言,我認為印度人來到台灣就業和生活會遇到一些困難,但只要能夠調整自己的心態和適應當地的環境,也希望政府可以推出一些幫助外國人來台就業的政策,吸引更多外國人才來台。
林冠名 Nuodan 企管四甲
今天由在地的印度老師教導我們印度的細節文化、變遷與台印關係,而且印度老師的中文很厲害欸,聽得懂的感覺真好哈哈哈,今天學到了很多有關印度的文化變遷和社會發展。我印象中很深刻的有,因為「新南向政策」的發展,印度的學生越來越多人學習華語,因為台灣有獎學金的部分,這點我是今天第一次聽到的,我是個不稱職的台灣人哈哈哈,然後也更多印度人來台留學與工作,人數在2015-2019大幅的上升,可惜2020因為疫情的關係,來台的印度人變少了一些,不過也一樣看得出印度人對華語、東方文化的嚮往和追求。印象深刻的還有,今天有提到印度當地的食物如果在台灣販賣的話會賣得很貴,這點我認同,之前在大江吃過一次印度料理,沒有很多,結果也要4、500元,不知道是發生了什麼事哈哈哈,而且我覺得雖然很好吃,但是口味偏重,不太是我們能夠輕易去適應的味道,這也回到了前面的部分,他們要適應我們台灣的文化和飲食,真的是很厲害很厲害!
感覺不管是因為留學也好、工作也好、婚姻也好,印度人在台灣都有很多要調適的地方,語言和食物是最大的區別,所以對他們來說必須得下定決心才能在台灣或是東方的國度生存下去,這點我非常的佩服他們,因為換個立場來看,假設要我們到印度發展的話,要調適的東西也非常非常多,著實不易。然後在文化衝擊的部分,我也很同意呀,就像我們一開始看到印度人用手抓東西吃飯擦屁股,我們就被大大的衝擊了,但這就是文化的差異和不同的價值觀意義,都是值得去關注和學習的。總結來說,不管是印度也好,台灣也好,其實都有很多不同文化背景和特色的族群,不管是什麼文化,我覺得只要互相的包容和尊重與互相學習,即使文化差異再大,也能夠突破困境,一起開開心心努力的生活!
吳思瑾 Susan 企管三乙
這次的課程內容討論了印度人在台灣的生活:文化調適v.s.文化適應-調適是適應的一個過程,適應是經過同化後的結果。印度族群在台因素-印度人多是因為留學、工作或婚姻三種原因而居留台灣,而不同原因居留的人士,會各有各的文化調適方法及難題。在台印度族群的文化再建構-在台灣的印度人通常會透過許多印度組織來交流,而這些組織時常舉辦文化活動,藉此可以凝聚在台灣的印度族群,除了文化節慶,板球也是凝聚印度族群的一項重要運動,是一個跨越總族的交流平台。
印度特色-各的差異大:由於印度沃野千里──是台灣的90倍,再加上民族眾多及歷史等因素,以至於幾是是在同一個國境之中,各的差異業很大,甚至連語言都可能不同。與台灣的差異:相較於台灣似乎更加好客,客人來一定要邀請對方住在家中。另一個講者提到的差異,台灣人比較會遵照工作的SOP,而印度人更重視問題是否解決。這次我最驚訝的是原來台灣有這麼多的印度人,因為相對於其他國家的人,印度人似乎是我在生活中較少看到的,當然實際數據也顯示他們確實是較少的,但沒想到在台人數是逐年增加的。對於這些印度人而言,在台灣生活似乎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容易,他們最先會面臨到的一個大問題就是「語言交流」,語言不通會造成生活上的許多困擾,連基本的飲食都會有問題。飲食則是另一個大問題,許多印度人最開始不是很適應台灣的食物,但台灣的印度餐又都價位偏高,有些印度人會自己煮,或是自備香料加在食物中,這是我第一次聽說,我覺得非常有趣,會想知道他們都加甚麼。
印度族群內部也會面臨到如何相互凝聚的問題,由於印度是文化、種族多元的地方,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文化,具講者所言,不同城市間的差異甚至可能大到像是身處不同國家一樣,這對於我們是很難想像的,因為台灣不大,所以即使有差也不會差這麼多。
洪以琳 Elena 企管三乙
今天的講師Pintu跟我們分享他在台灣生活8年所體驗到的文化衝擊。他提到其實台灣還是有很多印度人的,有些來進修,有些來任職IT人員,也有老師或者廚師,而當一個印度人來到台灣,Pintu發現當印度人初到台灣感受到最明顯的不便就是語言上的障礙、飲食上的適應、還有天氣的異處。為此他才發覺要真正讓自己的內心達到一個平衡,並且「適應」一個截然不同的文化,除了本身需要被同化之外,還得自我調適。Pintu訪談了許多居住在台灣的印度人,加上自身的經歷,他發覺台灣跟印度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在政府管理人民的部分,由於台灣土地面積僅為印度的九十分之一大,又加上人民教育普及,台灣會相較種姓、文化及語言多樣、土地廣大的印度容易被管理。在工作文化上,台灣人習慣性照著SOP處理事務,印度的同胞比較趨向於解決問題(jugaad)為優先。
在社會文化上,印度普遍跟有血緣的家人關係很緊密,在每年8月份的滿月之日是印度的“保護繩節”也就是俗稱的兄弟姐妹節。在這天印度的婦女會送自己的弟兄一條棉線做的手鍊,以示他們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此外,因為印度是一個很多城邦的國家,就如前面所提及,印度是一塊很大的土地,它是一個富有多元化(宗教、語言、組織)的國家。關於一些熱門的社會議題例如男女平等和LGBTQ+,在印度有很多有趣的面相。在過去,大部分的人對印度女性的生活會有很多既定印象,但如今印度在社會慢慢的在改變,懷孕的婦女在即將生產的前夕也可以繼續上班,甚至生完孩子也可以立刻返回職場。就LGBTQ+方面目前在印度接受度仍然不高,但Pintu是抱持樂觀態度的。
鄭懿智 yichih 應華三乙
課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印度沒有門牌這件事,因為我目前都還沒有聽到沒有門牌的國家,我認為在這麼時代,有門牌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加上現在大家都常常利用google map來尋找目的地,要找到目的地就必須輸入地址,而印度卻沒有,要去的話就必須要問當地人。假如有人犯罪了,那警察要如何準確地找到犯罪地點,難道要一個個去問當地人嗎?假如被問的人提供錯誤的訊息,那受害者是不是就等不到救援了?我也用google map看了印度的道路,發現上面會標示一些地標,如泰姬瑪哈陵、政府機關或是餐廳的位置,但道路上卻都沒有名稱,全是空白。這也讓我不禁好奇,以前沒有門牌的時代,早期的人都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是像印度一樣嗎?而印度又為什麼不用門牌呢?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上完這堂課,我從中學習到了原來台灣有那麼多的印度人,雖然人數無法與越南、印尼的人數相比,但這些人數還是非常可觀的,且他們來台的工作大都是跟科技相關的,生活的地方也大多在台北內湖。可見那些來台的印度人的教育水準都是比較高的。這顛覆了一般人因為東南亞大多是貧窮國家,就認為那些來台的人教育水準也相對比較低的刻板印象。相信來台的印度人一定會越來越多,而台灣的社會就會變得越來越多元化。
楊紹熏 Naruto 企管四甲
今天的主題是「印度族群在臺的生活及其文化調適」,講師是講的一口流利中文的pintu老師,我覺得pintu老師跟mio老師的中文真的都很好,雖然mio老師有時候會有不確定的字詞,但單論口音,我一開始甚至以為是台灣的老師,而pintu老師似乎來台灣更久了,中文也是講的非常好。在這堂課的結尾,我向老師提問了,在台灣和印度分別喜歡吃些什麼,老師說印度的部分是烤餅,還跟我們解釋了roti跟naan的差別,roti是麥粉做的,而naan則是一般麵粉,並且會比較厚,而我在上網查詢之後,才發現細分下來,印度至少有30多種餅,非常有趣!雖然不知道在台灣吃到的和在印度當地吃到的是否會有差別,但至少我所吃到的印度烤餅都是很美味的。
至於台灣的部分,很可惜老師吃素,所以原本想到的雞排、鹽酥雞等等答案都沒有聽到,但老師說的臭豆腐也是一個很經典的美食,我自己也很喜歡,好險老師沒有被那股臭味勸退!另一部分,老師有提到的是關於去當地旅遊、留學,老實說,在之前完全沒有想過類似的事情,就算想出國留學的學生,通常也不會考慮到印度,經過老師簡略介紹後,才明白到印度也是有非常頂尖的學校及教育環境,是不能被小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