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消息information

2024/04/01 馬來西亞認同演講

  • 發佈日期 : 2024-04-18
  • 資料來源: 新馬面對面
  • 瀏覽人次:102

馬來西亞認同演講

演講者 : 葉先秦

現任 : 

1.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2.換日線「東南洋人記事」專欄作者

學歷
博士: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碩士: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
學士: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

演講大綱:

台灣人認識馬來西亞的五大誤區

為什麼那麼多馬來西亞人會說中文

非常旅遊-太平旅記

心得分享:

生科四乙 蔡宛蓁

說到馬來西亞,最初印象就是小時候補習班同學的媽媽是馬來西亞人,小時候不太懂,只是因為那位同學說自己的父母都是馬來西亞人,所以我也會跟著使用「馬來西亞人」這樣的稱呼方式。但是隨著年紀漸長,特別是進入了我所就讀的應用華語系後,因為系所特性需要面對多種族群、國家、文化的緣故,因此在系所內的課程中,大致了解馬來西亞的背景、族群劃分及台灣學校的概況。

透過這次的講座,我才知道原來馬來西亞人在台灣會發生這些事情、原來這個社會對馬來西亞的認識是十分不足的、以及我對這個國家的陌生、原來在我們看來只是問候或者是沒有惡意的言語,有時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甚至憤怒…這些都是以前我沒注意到的,也令我感到驚訝。此

外,我也更加了解馬來西亞的族群分布,馬來西亞主要由馬來人、華人、印度人組成,同時還有原住民、歐亞人…等,是個族群多元的國家,若是進行更深入的探討,馬來人信奉伊斯蘭,常使用馬來話;而華人則分為土生華人和新客華人,華僑、海外華人、馬來人、馬來華人…對他們而言是不太恰當的稱呼。至於印度人則對馬來西亞的歷史和文化有深遠的影響,內部的社經地位差距較為明顯。

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只是族裔,「馬來」並不是國家的簡稱。新加坡和英屬婆羅洲的沙巴與砂拉越加入後形成馬來西亞,「大馬」才是馬來西亞的簡稱。於多數馬來西亞人而言,從建國開始,華人就是馬來西亞的一份子,並非移民或僑居者,雖然馬來西亞政府在政策上對華人不公平,華人受到不平等的對待,但不代表這是排華的事件發生,政府將國民區分成「土著」和「非土著」,對「土著」如原住民、馬來人,進行「新經濟政策」、「固打制」等政策保護。而「非土著」指華人、印度人則沒有受到保護,且同為「土著」的原住民並未受到與馬來人同等的重視。因此馬來西亞政府的歧視政策針對的對象是非馬來人的族群。

從這次的演講中,我也更加清楚稱呼所帶給他們的意義以及深刻的體悟到不要將看待單一國家的方式、眼光套用在不同國家。講者所撰寫的文章中提到「馬來西亞是個不容易理解的國家,但認識這裡的多元和歧異能夠幫助國人開闊自己的視野。」我認為每個國家的文化、社會、歷史、族群…等都不同,以看待其他國家的方式看待馬來西亞,顯得過於單一與認知不充分,事實上,無論是哪個國家,我們都應該抱持尊重及開放的心態,放下種族、群體的偏見和國別主義去看待,才能達到跨文化交流,並且進一步開闊自身的視野。

(雖然台灣的僑教政策讓馬來西亞人能夠來到台灣讀書,但是在應華系裡,我還沒遇過馬來西亞人,比較常遇到日本人、越南人、香港人和少部分的韓國人,我想這或許也和當地社會風氣、文化有關。)

應華三甲 李玟欣

聽完教授的演講後,可以感受到教授對馬來西亞有相當豐富及充足的了解,馬來西亞和台灣一樣是一個移民社會,也因為這樣的特質,使得這個國家在文化及國族認同上有許多誤解及紛爭,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馬來人和馬來西亞人的不同,過去在修習東南亞社會與文化時,老師就有針對過這個部分進行仔細的講解,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坦米爾人)、原住民等人種組成了馬來西亞,這樣的概念就相當於台灣是由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等人種組成,在說的時候可能會說我是台灣人,但不代表我就有原住民或客家人的血統,馬來人和馬來西亞也是相同的概念,馬來西亞是國籍,而馬來人是種族,兩者在本質上面就有截然不同的差異。

葉先秦教授在課堂上詳細的解說了馬來西亞組成的各人種之間的區別,而我作為一個華人(漢人),我認為最困難的事情在於區分華僑及華人之間的差異,華僑的意思在於寄居海外的中國或台灣人,但他擁有的國籍仍是中國或台灣的國籍,而華人則是僑居在海外,持的是當地的護照、當地的國籍,兩者的國籍不同,因此居住在馬來西亞且國籍為馬來西亞的華裔後代應稱為華人而非華僑。

在提到為甚麼馬來西亞的華人會稱自己為華人而不是馬來西亞人,我認為這個說法背後的目的除了國族認同之外,最重要的其中一個部份是因為,其實當局政府在面對不同種族時仍使用不同的政策,包含就學、工作等,這樣的方式在無形之中就加深了馬來西亞華人對於馬來西亞這個國家的認同問題,因為語言混雜或是種族融合的緣故,不一定能夠準確的判斷對方是甚麼種族,因此會在說明的時候準確地說出自己是華人,而不是大家認知的馬來人,這個部分就和台灣的原住民會說自己是原住民一樣。

另外,上述有提及關於馬來西亞政府對於馬來人及其他種族的政策差異,這樣的差異也導致了新加坡的獨立,所以我不太認同葉教授所說的華人常習慣性的探究當地華人的處境是反映了大中華主義及對邊陲的憐憫態度,相反地,我認為作為華人的一份子,我們有義務要去知道在馬來西亞的華人處境,以就學為例,多數馬來西亞華人因就讀獨中的原因在升學時會參加spm或統考,而馬來西亞政府並不承認統考,讓許多華人只能選擇來台灣升學,甚至定居,這些華人的處境與我們息息相關。

再者,作為人類,必然會有文學的產生,而馬華文學在華人文學中也是相當值得注意的,比起積極的關心馬來西亞華人或是他國華人、華僑的處境,我認為漠不關心只以我國和中國華人的看法及文化歷史等為正統才是真正的大中華主義,因為那些在海外的華人確實受到許多不平等的對待,並且在歷史中或許會成為被抹滅的族群。

企管三丙 張睿楠

身為一個馬來西亞人,聽了葉先秦老師的演講後,我認為老師對馬來西亞的認知比我想像的多很多。甚至有些我不知道的老師都可以說出來,我覺得是真的蠻厲害的。其中我認為與我觀點有點不同的是在於僑生和外籍生身分的部分。以我自己的理解我認為這只是申請大學身分的問題,其實沒有什麼人會去介意這個身分的問題,所以其實用不同身分來申請大學就只有學費的影響,僅此而已。

馬來西亞有三大種族(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不管是哪個種族,我們都是馬來西亞人。所以當有人說自己是華人(或印度人)時,並不是說自己不是馬來西亞人,我們只是在表明自己的種族而已。至於排華的部分,因為自己是來自馬來西亞檳城,而檳城人口比例中,華人佔大數,所以在成長環境中沒怎麼體會過排華的感覺。在馬來西亞的中學(國中+高中)有分為國立中學和私立中學。兩種中學最大的不同就是語言。國立中學主要的語言是利用馬來文來上課,但也會上中文課;私立中學主要是利用中文來上課。而私立大學的學生在升大學時,大多都是以升台灣或中國大學為主。

國貿三乙 楊侑瑾

本人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以僑生身份進入中原大學。聽完葉老師的演講之後,本人確實有很大的感悟也確實被許多台灣人問過我是不是馬來人這一點。我也確實跟我所有的台灣朋友們解答過。而這篇文章的許多問題都是我確確實實感受過的台灣人對馬來西亞人的誤區。大部分台灣人都認爲來自馬來西亞的人都是馬來人,但經過解釋馬來西亞是多元化國家並由三大種族組成。三大種族分爲馬來人,華人以及印度人。而經過老師講解其實大部分台灣人會認爲馬來就是馬來西亞的簡稱,所以就統一叫來自馬來西亞的人—馬來人。

第二個誤區就是大家都會叫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就是華僑。但其中一個誤區就是我們並不是僑居者,我們是真正的馬來西亞公民並非其他國家的僑民。馬來西亞的華人是從馬來西亞建國時,就已經生活在裏面因此,本來就是國家公民並非僑民。第三個誤區是 { 為什麼還稱自己『華人』?你們不認同馬來西亞?} 對於這一點,馬來西亞本來就是多元化國家,其中由三大種族而成而馬來西亞的馬來人就是其中一個種族,華人也是一個種族,印度人也是一個種族。因此,若要區分我們是哪一種族並非是我們不認同馬來西亞,而只是想要讓人家瞭解我們是哪一種族,經此而已。

第四,對於馬來西亞有沒有排華,身爲馬來西亞華人的我並沒有感受到任何排華的感受。但在馬來西亞只會有馬來人可享有更多的福利以及權力這是事實。馬來西亞分政治世界是無法想象的,甚至政治人物爲了拉攏馬來人對自己的投票而貶低其他種族。但大部分的馬來西亞人都不會有排華的情況發生。所以,其實聽了老師講解過後,我認爲老師説的非常清楚哪怕只有兩節課的時間但已經説明了大部分台灣人對馬來西亞的誤區。

應華三乙 張紋瑄

這次課堂的主題是馬來人不等於馬來西亞人,由葉先秦老師來說明台灣人對馬來西亞認知的五大誤區,由老師先從馬來人與馬來西亞人的特徵和差異開始介紹。

由常常大家都會對馬來人有錯誤的理解由認為馬來人是馬來西亞人,由大部分人會有這錯錯誤的認知主是源自於錯將對單一文化族裔的國家想像和大中華主義,由認為一錯國家只有一錯 種族由把馬來西亞理解為馬來人國家由其他民族則是僑居者,由大多數 人對多元的理解也只停留在「熔爐式多元」由然而馬來西亞是「社群 主義」式的多元國家,由屬於多元民族共存,由許多人的世界觀限制了他 們對馬來西亞的認知,另一一錯題題則是大中華思維和華人本位思考,由 在思考到其他東協國家時,由常常先了解當地華人的處境,由大多數的台 灣人會把馬來西亞華人視為中國或台灣輻射出去的群體由以「中心- 邊陲」的架構看待他們,由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大中華主義及中心 對邊陲的憐憫態度,另一外,由也有許多人誤會,「馬來」是馬來西亞的簡 稱,由事實上,「大馬」才是馬來西亞的簡稱,由,「馬來」並不是國族、國家 的簡稱,由指當地的主 民族由不含這片土地上的其他民族,由簡單來說 「馬來」指單一由「馬來西亞」指多元由馬來西亞主 的民族大致上 可人為馬來人,、半島原住民,、東馬原住民,、華人和印度人,另接下來是 華人與馬來西亞人之間的差異,由馬來西亞當地的華人在建國前就已經 存在,由並非在建國後才搬來的的僑居者,由所以在馬來西亞華人的國族 想像中,由會認為這錯國家是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共同建立的,由鑒於 此由當人們在談論到馬來西亞的華人時由盡量避免說華「僑」由僑這 錯字本身就具有僑居,、喬遷之意,由對其身人有貶低的涵意,另最後說到 馬來西亞對於當地華人的態度,由多元種族生活在一起一定會有衝突,由 但在政策上的確對華人不公平,由是 於馬來主權和馬來至上的意識形 態所導致的種族主義。 ,,在聽老師演講的時後由我不禁思考 發現無意識中我也會認為一錯 國家只有一錯種族由其他都是外來者,由演講束後後我也開始變 我原 本單一世界觀的概念由並轉 我對馬來西亞的認知和概念,由重新認識 了馬來西亞這錯國家,由老師在課堂上將馬來西亞的民族和整體的國情 講解的很清楚很仔細,由同時避免我們以後到當地觸犯了他人的禁忌,由 葉老師在講解時也介紹了一些當地的美食,由讓人看得垂涎欲滴,由希望 有一天我能到訪馬來西亞,由實際的走訪並了解當地的民俗風情,由特別 是品嚐馬來西亞的特色小吃及餐點!

應華三乙 沈姿瑩

葉先秦老師,筆名番仔火,在換日線發表了一篇「『馬來人』其實不等同『馬來西亞人』──台灣人對馬來西亞認知的五大誤區」的文章,並將內容帶到課堂與我們分享,因為中原有非常多不同國家的學生聚集,所以這篇文章對台灣學生的幫助很大,不僅可以避免文化衝突,還能協助我們更快了解其他國家的族群認知,讓學生之間能保持友好交流。

葉老師演講以馬來西亞民族組成開始介紹,馬來西亞人主要由巫裔(馬來人)、華裔、印度裔三大民族組成,近年來已有巫裔和印裔學生來台留學,但為數相當稀少,總體而言,留台生絕大部分都是華裔,長居台灣的其他大馬人亦然。而這些來台的學生,總會面對各種形形色色的提問或描述,其中充斥許多不了解、誤解,甚至反映某種程度的無知,甚至有些旅台馬來西亞人試圖解釋、溝通、拆解台灣人對馬來西亞的想像或片面的視角。但有時愈解釋反而誤會愈大,最終演變成雙方罵戰,這類案例在網上俯拾即是。

葉老師認為台灣人在認識馬來西亞時出現的種種誤區,基本上出於兩項觀念:「單一文化族裔想像」以及「大中華主義」。即便台灣本身也是由多民族組成,但不妨礙有些台灣人認為,台灣只有原住民跟漢人組成,這種粗暴的二分法,也注定了台灣看世界的視角將受到侷限,因此才會發生冒犯其他國家的說法。

馬來西亞有沒有『排華』?」馬來西亞確實在政策上對華人不公平,但這不能簡單理解為「排華」,嚴格說來,是「馬來主權」、「馬來至上」的意識形態導致的種族主義。執政黨自獨立以來,就把國民分成「土著」(Bumiputera)和「非土著」,前者指馬來人和原住民(兩者不同),後者指華人、印度人等。前者受政府「新經濟政策」、「固打制」等政策保護,後者則無,而同為「土著」的原住民並未受到與馬來人同等的重視。故此,政府的歧視性政策是針對所有非土著,更精確地說,是針對非馬來人。不只華人被歧視,印度人也是一樣。

華人 VS. 馬來人,有些台灣媒體在報導該國社會脈絡和政治現況時,不時將之簡單操作為華人 VS. 馬來人的二元對立關係。其實馬來西亞並不只有這兩種民族,似乎少有人知道大馬印裔的存在,而知道原住民的更少,箇中原因或許又是單一文化族裔想像,以為這是馬來人國家;而之所以意識到華人的存在,則是基於某種大中華主義對「海外僑胞」的關注。事實上,這三個主要民族之間存在衝突和合作的複雜關係。在政治關係上,執政聯盟「國陣」從一開始就以三大民族成員黨為主體,三者同時存在競合關係。

馬來西亞是個不容易理解的國家,但認識這裡的多元和歧異能夠幫助國人開闊自己的視野,葉老師希望寫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開拓視野,不要在台灣當井底之蛙,還高高在上的肆意評論其他國家。

企管二甲 柳瑀婷

透過講師的講解我會了解到馬來西亞的歷史,解開我們的疑惑,讓我們知道怎麼樣的去尊重一個國家,而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擁有很多的種族和宗教背景。在馬來西亞,「馬來人」是主要的民族群體之一,但馬來西亞還有其他的族群,例如:華裔、印裔、原住民和其他少數民族。因此,馬來西亞人不僅限於馬來人,而是包括各種族群和文化背景的人。

「馬來」是一個民族,而馬來西亞是一個國族,國家不是屬於一個單一民族,所以在遇到馬來西亞 人,一直說馬來人的時候是一件蠻沒禮貌的。這種多元文化的融合使馬來西亞成為一個獨特而豐富多元的社會。各族群之間的互相尊重和包容,也是馬來西亞社會的特色之一。透過彼此瞭解和交流,馬來西亞人展現了多元文化共存的美好模範,共同建構著這個國家獨特的文化風貌。

其實聽完講師說的,我大概可以理解那種 「認同感」,他們一直被叫馬來人或者華僑,僑確實有一種從別的地方來的,並不被認同是居住 這個地方的人,華人跟華僑也是有差別的,就像是有人會把我的姓聽成劉,這時候我也會覺得 我明明姓柳,這或許就是感覺的問題,如果沒有聽到講師的講解,我可能也會一直誤會,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差別,但聽完以後也覺得如果我們一直在他人面前亂說的話,他們也會有很多的困擾以及不舒服。

而我自己也去了解了華人跟馬來人的差別,馬來西亞的華人是最大的少數民族之一,他們構成了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社會的重要部分。他們保留著自己的文化、語言和傳統。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前,祖先來自中國各地,華人在馬來西亞貢獻良多,對經濟、教育和文化發展都有著重要影響。同時也保留和傳承傳統藝術、節日和習俗。華人的主要語言是華語,並且慶祝傳統節日如春節和中秋節。此外,他們也能與其他族群和諧共處,建立了多元文化的馬來西亞社會。因為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所以與不同的族群間互相尊重、共存達到一個和諧共融的狀態。

而馬來人是馬來西亞主要的民族群體之一,他們構成了馬來西亞人口的多數。馬來人的主要語言是馬來語,他們也慶祝許多宗教和文化節日,如哈裡萊亞和卡達大風節。馬來人對於家庭、尊敬長輩和社會關係非常重視,並遵循許多傳統價值觀。他們的服飾和飲食也反映了他們的文化特色,如巴雅娜和儀式的食物如奈麵。馬來人在馬來西亞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並為國家的多元文化貢獻了許多價值和傳統。他們與其他族群和諧共處,共同建設一個多元文化的馬來西亞社會。

那天聽完講師的介紹我真的還想再去馬來西亞玩,他讓我對之前的回憶慢慢湧現出來,當時我們還有去到當地的村莊去參觀真的進去了他們的特色房屋,真的會讓我想要再去一次馬來西亞!

國貿二甲 王宇安

聽完這個講座後,我對馬來西亞這個國家有了更加深入了解,再也不會輕易地向他們華人說:「ㄟ,阿你們華人跟華僑不是都是一樣嗎?幹嘛計較那麼多」這種粗俗沒有文化教養的話脫口而出。明明差異只有那一個字,卻有如此不同的含意,這當中的文字遊戲對局外人(非馬來西亞人)來說這馬來人的名詞,就等同於馬來西亞人,因為大家都太懶了,想要能簡潔有力地說出來,但對於當地人來說是如此刺耳的話,尤其是華人來說是非常不尊重的詞彙。

無知沒有關係,透過機會教育讓他能夠更理解馬來西亞人的區別,下次遇到人時,就可以有禮貌性的交談,但遇到無感的人需要小心,對他們來說都沒差,殊不知就像馬來右派的思想暗合。

先前老師有稍微介紹過馬來西亞是由許多民族組成的,再加上這次講師更加深入的一一介紹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原住民等民族他們的信仰、飲食文化,看到簡報上有著許多特色料理最想吃的是印度餅了,沾上那多元的醬汁一起吃,回想起來肚子又餓了!

藉由這次課程也多學到了何謂沙拉盤式多元文化,他是將不同族裔保留自身獨特的文化認同,政府至少在表面上承認並容許多元共存。馬來西亞的種族關係多元到難以簡單化為華人跟馬來人的二元對立來分析,因為如此會忽略其他印度裔與其他族裔的存在,也無視了馬來西亞這種「沙拉盤式」多元並存的複雜性。

應華一乙  陳佳玲

葉先秦講師在求學過程中是搖擺不定的,也在求學中尋找自己的方向,也跟我們說,雖然過程會跌跌撞撞,但也要給自己鼓起勇氣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給自己歡樂與快樂。

講師先提起五個台灣人或者其他國家對馬來西亞的誤解、誤區,第一個是搞不清楚馬來人與馬來西亞人的差別;第二個是不清楚華僑與真正馬來西亞人的差別;第三個是當大馬華人自稱自己是華人,就誤認為不認同馬來西亞;第四個是因為政策的關係誤解了馬來西亞有排華的事情;最後一個是搞不清楚華人跟馬來人的差別,總的來說是因為誤認華人與馬來人的認知錯誤,我們都是以「單一文化族裔國家想像」,我們都以一個民族就代表一個國家,像是:日本、韓國,但是世界上也有一個國家內有許多個民族、族裔,而我們則用大中華思維和華人本位思考,我們習慣性探究當地華人生存處境,背後都以自身思考造成誤解、困擾。

講師也補充到,馬來西亞華人本來不太會說華語,而是到了中華民國撤軍來台後,開始實施僑教政策才慢慢開始教導馬來西亞華人華語,一開始是為了防止被赤化,但現今是國際上的交流。

馬來西亞裡有6大族群,馬來人,半島原住民、東馬原住民、華人、印度人及其他族群。

馬來人:古稱末羅瑜、巫來由,馬國簡稱「巫」,馬來人是文化和政治概念甚於血統概念 EX.英國稱部分族群為馬來人,馬來民族有三大支柱+1(信奉伊斯蘭教、講馬來話、遵守馬來禮俗、與新馬有淵源者),美食:椰漿飯、沙嗲。

華人:分為土身華人、新客華人;土身華人為我們熟知峇峇娘惹,多來自中國南方省份,具一定異質性(語言:受到54允運動才開始講華語、宗教、區域、馬來人、馬來華人),不恰當稱呼(華僑、海外華人、馬來人、馬來華人)、美食:肉骨茶、海南雞肉飯、雞絲飯、河粉、福建麵。

印度人:對馬來西亞、印尼的歷史、文化有深厚影響,室利佛逝、滿者伯夷與印度教文化有關,異質性較華人大,以淡米爾、錫克、泰魯盧固為主,大部分為印度教,少部分為錫克教及伊斯來教,內部社經地位扎差異明顯,美食:香蕉葉飯、印度抓餅。

原住民:並非全為馬來人種,也有澳大利亞-美拉尼西亞人種,有些是穆斯林群體(巴瑤人、卡達央人),

大馬是馬來西亞的簡稱,馬來是族裔的稱呼,馬來意指單一,馬來西亞意指多元。而講到第三部分當馬來西亞華人認定自己是華人時,是真的不認同馬來西亞嗎?其實馬來西亞華人在建國前就已經存在了,不能與今日世界各地亞裔移民、歸化公民相提並論,華人與印度人在某種程度參與了獨立運動。華人的身份不全然出自自我認同,而是從英國殖民時期開始為官方認定族群。

就像是「排華」,當地會有「馬來主權」、「馬來至上」的意識形態,對於非馬來人的不公平對待,不能直接說排華,那是一種本位主義的理解角度!

財金二乙 程翊銘

馬來西亞、大馬泛指馬來西亞這個國家,而”馬來”指的是種族名稱,避免用大中華本位主義強行套用在馬來西亞上,這些話是葉先秦先生所表達的,希望我們不要踏入本位思想的誤區。

馬來西亞對台灣人而言,算是比較陌生的國家(相對日本韓國美國),而通常我們面對未知、不熟悉的事物時,會將過往的經驗投射在新事物上,尋求相似的規律來定義新事物,這樣也不免一而再的踏入誤區。馬來西亞的族群組成算是蠻特殊的案例,即使撇除大中華主義,我可能會將馬來西亞的族群和美國的熔爐式多元文化作比較,但這仍然不構精確,精確而言,馬來西亞各族群應是多元並立的狀態。

再來是華人與華僑這兩個名詞的差異,我們看到馬來西亞華人通常是將對方定義為”華僑”亦或是”馬來人”,然而華僑這個名詞本身就是中華本位思想的投影,認為對方的祖先是由中國遷居過去,雙方祖先同宗同源,所以馬來西亞華人就是漢人開枝散葉的一部份,當屬大中華共榮圈的一份子。然而現實是馬來西亞華人並不是這麼想的,他們並非某國開枝散葉寄居籬下的僑民,而是在地化的種族,所以他們的自我介紹應該是:我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馬來西亞是國家、那個區域的名稱,華人指的是種族,馬來西亞就是他們的家,他們已然在地化,與大中華早已是兩個不同的範疇。

而談到東南亞國家,我們不免會提到”排華事件”,不過在馬來西亞,事情不只是排華這麼簡單而已,嚴格上來說不只是排華,連其他族裔的都有相同的境遇,在本位主義下,我們會聚焦於華人被排擠的事件上,產生類似家人受到欺負了的情感,但正確來說應該是”馬來人”這個強勢族群對其他相較弱勢族裔進行排斥的動作,建立馬來人才是在地者,其他族裔是外來者,似乎和台灣以前本省外省之爭有相似之處,明明同屬一個國家,但對立卻一而再的發生,歷史無論在何地都有驚人的相似處。

總結而言本位主義是我們常犯的思考誤區,葉先秦先生的觀點對我有著當頭棒喝般的震撼感,或許我們自認立場中立,但仍不免不自覺間犯下諸多思考誤區,在此之前我也沒有很認真地探究馬來西亞、大馬、馬來人、華僑這些名詞的差異,觀點不夠嚴謹,若非上過這堂課,我也大概率將葉先秦先生當成又一位”馬來西亞華僑”、”馬來人”等。所以對我來說,這堂課不只是讓我認識不同的國家、族裔,更重要的是讓我檢討自己的思考方式,也許我們對新事物無法那麼快速有效的建立一套認知,甚至我們也無法從過往的經驗中對其進行歸納,但是沒關係,我們可以多方查證,透過不同的管道獲取資料,讓自己不要侷限在自己的經驗之中;讓自己能夠養成靈活思考去面對不同的新事物或是問題,如此才能跳脫框架,豐富自身涵養。

企管二甲 許珉瑄

我對於馬來西亞的認識是個多族群的國家,包含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和原住 民。所以有許多特別的節慶、飲食、宗教等等。再加上馬來西亞被歐洲殖民過,所以語言也是非常的豐富。地理課上學到了他們的氣候是熱帶雨林氣候,所以全年高溫潮濕,沒辦法想像沒有四季怎麼生活。最後是經濟,馬來西亞是個新興市場,以製造業、出口、旅遊業和金融業為主。也是橡膠和棕梠油的主要國。

葉先秦講師向我們介紹了台灣人對馬來西亞的五大誤區。我覺得第一個就是我 一直以來的誤解,馬來人是一個民族,而馬來西亞人是國族。我一直以來都以 為「馬來人」是馬來西亞人的簡稱,但上課的時候才發現這是個大大的錯誤。 馬來人這個名稱是一個民族,因為在英國來殖民前,他是若干的蘇丹國。後來 獨立的時候才稱之為「馬來土地聯合邦」。而且馬來西亞人除了包含馬來人外, 還有華人以及印度人等等。這三個民族是馬來西亞最常見的「三大族群」。

但有一點是和以前課堂上學到的一樣。以前歷史課本上有說過,馬來西亞排華?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馬來人受到「新經濟政策」等政策保護,但其他的民租皆未受到保護。所以馬來西亞並非排華,而是馬來人有受到政策的保護,我覺得這也算是一個誤區。其實馬來西亞是極力推從族群和平的國家,從 1969 年發生的「五一三種族暴動」,馬來西亞政府實施許多的種族政策和措施來促進種族的和諧和團結。例如:國民綜合體制,雖然政策上還是會傾向馬來人的權益,但是還是有在促進種族間的和諧。

我覺得很多的國家都有種族的問題,像是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他把所有的種 族分開,並且對黑人實施嚴格的歧視政策。所以導致他們的中族衝突和社會動 盪很嚴重。還有個殘忍事件,就是「盧安達種族屠殺」,那場屠殺導致了十萬人喪生,是近代史上最殘酷的種族衝突之一。從很多的種族衝突發現,其實馬來西亞做得很不差,他們會去想政策讓種族衝突得到平息。而不是創造歧視種族的政策,或者是放任不管種族衝突,這一點還是值得政府們去學習。當然我覺得政策可以去保護自己國家本身的種族,但不要過度偏袒他們,不然只會加劇種族衝突的嚴重性。這堂課除了了解到五大誤區外,也發現了其他誤區。原來馬來西亞沒有所謂的排華政策,政策雖然傾向馬來人,但也是在促進種族的和平。就像我說的,只要不過度偏袒,其實種族衝突是能夠受到平息的。

還有馬來西亞的華人竟然不喜歡被叫華僑。台灣對於移民至他國的人都會稱為華僑, 美國也有華僑。這告訴我們可以尊重他們對於華人的稱呼,也可以去必免這樣的稱呼。促進族群的和平,除了政府要努力外,我們也要去尊重每個國家、族群和人。從最簡單的互相尊重就可去避免很多的衝突,畢竟和平是要 大家一起去守護的。

應華三甲 劉芳廷

在聽完葉老師的演講後才發現自己這麼久以來是那無知的一員,我一直以來也覺得馬來西亞人跟馬來人並無不同,葉老師說完之後才知道原來馬來人只是馬來西亞的其中一個種族而已,而並非是馬來西亞人的簡稱。

文章提到台灣人對馬來西亞的認知常常受到兩項觀念的影響:「單一文化族裔想像」和「大中華主義」。這兩種觀念使得台灣人將馬來西亞看作單一族裔國家,並將華人視為僑居者,這與馬來西亞多元的民族結構形成了鮮明對比。

馬來西亞華人從馬來西亞建國以來就是他們國家當中的一份子、其中一個族群,而不是像一些華僑一樣是從其他國家移民到另一個國家生活,這樣的差異很大,難怪馬來西亞華人被叫做華僑會不高興,因為在他們自己的認同當中他們就是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人,才不是像其他華僑從別的國家搬到馬來西亞。

文章解釋了台灣人對馬來西亞的認知誤區,如對馬來人和馬來西亞華人的混淆、對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的誤解等。這些誤解常常源自華人本位主義和大中華主義的思維模式,使得台灣人往往忽視了馬來西亞多元的民族結構和不同族群之間的複雜關係。

通過此事,我認為我們平常就應該多多拓展一下眼界,多去了解別的國家不同的文化淵源,不要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釋別人的文化,這樣不僅顯現自己的無知,也很不尊重別人的文化。最後,文章提到了一些台灣人對馬來西亞的常見誤區,如將馬來西亞視為單一族裔國家、對馬來西亞華人的身份認同誤解等。這些誤區不僅反映了台灣人對馬來西亞的認知不足,也顯示了台灣人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偏差。

    閱讀完這篇文章後,我對於自己對馬來西亞的誤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讓我意識到了自己在認識其他國家時可能存在的偏見和誤解。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即我們應該以開放的態度去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而不是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判和歸納其他國家。並讓我完全釐清了自己原本錯誤的認知。這篇文章詳細地解釋了台灣人對馬來西亞的認知誤區,並指出了其中的根源和可能的原因。

    謝謝葉老師的演講導正了我一直以來的認知錯誤,我深刻體會到對於馬來西亞這個國家的認識和理解遠遠不足。這篇文章從多個角度深入探討了台灣人對馬來西亞的誤解和刻板印象,特別是對華人身份的認同和種族間的關係。作者用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解釋了馬來西亞的多元性,並指出許多在認識馬來西亞時容易犯的錯誤。這讓我反思了自己對於其他國家和文化的認識,以及是否存在著類似的偏見和刻板印象。我認為透過更加開放和多元化的觀點去看待世界,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間的複雜性,並減少對他者的誤解和偏見。

會計三丙 莊竣翔

我本身自己對馬來西亞也很陌生,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也只知道吉隆坡、檳城,也自以為馬來西亞就是馬來人的國家,華人都是僑居者,但這是錯誤的想法,確實,對於許多人來說,我們對其他國家的理解往往受到文化、語言和族裔的影響。這種將馬來西亞視為馬來人國家或將新加坡視為華人國家的想法,可能是基於人們在自己的國家裡,習慣將族裔和國家聯繫在一起的趨勢。然而,我們這樣的想法未必反映了現實。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台灣都是多元文化的國家,擁有不同的族裔和文化。將它們簡化為單一族裔的國家是一種誤解,也忽略了這些國家多樣性的豐富性。這也提醒了我,我們應該更加開放地了解其他國家和文化,而不是用自己的偏見或簡化的觀點來評價它們。通過更深入地了解其他國家的多元性,我們可以更好地欣賞世界上不同文化的美麗和豐富性。

此外我也覺得大部分人過度誤解馬來西亞這個國家,種族歧視也十分嚴重,會造成以下幾種問題:

歧視和偏見:將其他國家或文化簡化為單一特徵的誤解可能會導致對該國家或文化的族裔、語言或宗教等其他特徵的歧視和偏見。

溝通障礙:過度誤解可能導致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溝通障礙,因為人們可能會根據他們的偏見或錯誤的想法,來解釋對方的行為或言語。

錯誤的政策制定:如果政策制定者基於過度誤解而制定政策,可能會導致不公平或不適當的政策,進而影響該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

國際關係問題:國家之間的過度誤解可能導致緊張局勢和衝突,因為政府和人民可能根據錯誤的觀點來評價對方。

因此,解決過度誤解的問題至關重要。這需要加強跨文化交流和教育,促進人們之間更深入的理解和尊重,並消除基於偏見和簡化觀點的歧視。

最後,我覺得最有收穫的是,「馬來」從來不是國族、國家的簡稱,這顛覆了我以前對馬來西亞的想像,研究之後才發現,在馬來西亞的情況中,「馬來」不僅僅指代馬來族裔,而是指整個國家的多元族裔組成。馬來西亞是一個由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和其他少數族裔組成的多元文化國家。

使用「馬來」一詞來代表馬來西亞國家或族裔的簡稱,可能會導致對國家多樣性的誤解,並且忽略了其他族裔的存在和貢獻。這種簡化可能導致對馬來西亞整體的錯誤理解,並可能產生對其他族裔的歧視或忽視。

因此,對於馬來西亞這樣的多元文化國家,重要的是要尊重和理解各種族裔的存在和貢獻,並避免將國家簡化為任何一個單一族裔的代名詞,這讓我收益良多!

企管三乙 陳音璇

葉先秦老師,一位來自台灣的崇(南)洋人,他的人生故事如同一本關於跨文化體驗和多元融合的冒險之書。他居住在中壢,卻常常在車站周圍的東南亞商店和食舖中穿梭,愛穿batik、品嚐咖哩、聆聽印尼歌曲。他的身影就像一幅跨越國界的彩虹,將不同文化的色彩融合在一起。

葉老師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在教會接觸到菲律賓人,並曾在印尼教會聚會中度過半年的時光。2009年,他開始與馬來西亞往來,這段時光讓他眼界大開,深深體會到多元文化的美妙和豐富,他明白到分歧與差異並不必然代表著標籤和分裂。他發現,現在的人對於「馬來人」、「馬來西亞人」這樣的稱呼已分不清楚,這也引發了許多有關族群認同的思考和探討。

在葉老師的眼中,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但這種多元文化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接納的。常常有人問他,“你是『華僑』,還是真正的馬來西亞人?”、“為什麼還稱自己『華人』?”這些問題暴露出了許多人對於族群身份和國家認同的困惑和誤解。

葉老師深刻地意識到了單一文化族裔國家想像的局限性。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國家模式下,人們往往忽略了多元文化的存在,將國家想象成單一族群的擁有者。相反,在熔爐式的多元文化國家,人們可能會過度融合,導致多元性消失,向一元化發展。而在大中華思維和華人本位思考下,人們習慣性地先關心當地華人的生存處境,最關心的事情是是否存在“排華”現象,而對其他族群的生存狀況則漠不關心。

葉老師指出,馬來西亞的馬來人、華人、印度人等各族裔在國家建設中都有著貢獻,因此這個國家屬於所有族群,而不僅僅是馬來人的國家。在這樣的多元文化背景下,人們應該以包容和理解的態度對待不同族群,而不是將他們分類為“華僑”或“外來者”。

葉老師呼籲人們要正確理解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以及各族裔在這個國家中的地位和貢獻。在種族認同的問題上,我們應該更加開放和包容,不將族群身份與國家認同劃上等號。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不僅豐富了這個國家的文化底蘊,更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機會和平台。

葉先秦老師的多元文化之旅是一次對馬來西亞社會與族群的深度思考和探索,他的故事提醒著我們,多元文化的存在和發展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對待不同族群,以建設和諧社會為己任。

企管三甲 陳文怡

在聽今天的演講之前,我對於馬來人、馬來西亞人這些稱呼沒有過多的研究,也不知道應該要如何稱呼他們,就像將外籍移工稱呼為外籍勞工或是外勞一樣,這些稱呼常常會讓他們感到歧視,甚至是不開心,因為這些稱呼不僅僅代表了我們的偏見,甚至會讓他們對於自我認知以及地位感到不自信,這些都是我在今天聽演講前會不小心會犯的錯誤。

今天的講師非常用心,針對了今天的演講給我們很多的說明以及照片的輔助,讓我們更可以了解馬來西亞的人、文化,畢竟馬來西亞是個多元且豐富的國家,融合了馬來、華人、印度和原住民等不同族群的傳統和價值觀。這種多元性在馬來西亞的飲食、節慶、語言和宗教等方面都有體現。在飲食方面,馬來西亞的美食令人垂涎,有許多融合了不同文化特色的料理,如咖哩飯、炒粿條和沙爹等。就像課堂上看到的那些照片一樣,讓人很想到馬來西亞當地吃看看,這些美食反映了馬來西亞人對不同口味和飲食文化的開放態度。

在節慶方面,馬來西亞擁有許多不同的宗教和文化節日, 如馬來人的哈芝節、華人的春節和印度人的屠妖節等。這些節日使馬來西亞成為一個 充滿歡樂和活力的國家。無論是哪個宗教的節目,在馬來西亞,都可以放假。在語言方面,馬來西亞有三種官方語言,分別是馬來語、華語和英語。這反映了馬來西亞的 多元文化背景和歷史。馬來西亞文化展現了一個多元且包容的社會,這種多元性使得馬來西亞成為一個獨特而美麗的國家。

根據馬來西亞的法律,若要結婚,雙方必須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因為結婚是有一方可能會需要改宗教。如果一方或雙方要改宗教,就必須進行宗教轉換程序。這可能包括接受宗教課程、進行宗教儀式等等的步驟,對於想要改宗教以結婚的人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具有挑戰性和深刻意義的過程。改變自己的宗教信仰不僅涉及個人信仰的轉變,還可能影響到家庭、社會和文化方面。因此,這個決定通常需要慎重考慮和深入思考。畢竟這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宗教、婚姻兩邊都需要滿足,是個需要好好重視的課題。

選這堂課的初衷是因為班上有馬來西亞的同學,想藉由這堂課可以了解更多他們的文化、國情狀況,可以經過這堂課學習到很多,我覺得收穫到很多,也覺得對於自己很有幫助。我喜歡看不同的文化、民情,了解各式各種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人。今天的講師感覺很活潑,不會死氣沈沈的上課,就好像朋友一樣!想要認真和我們介紹馬來西亞,也因為他妻子的關係,可以和我們分享最直接的感受與想法。

今天的課程我很喜歡!經由今天的演講,我可以和馬來西亞的朋友分享,我很喜歡他們的文化,我在上課時學習到的知識,馬來西亞真的是個很棒的國家,有著各種的文化風情,是個充滿活力、趣味的國家,若是有機會,我真的非常想要親自到當地走走。

工管三丙 鄭佳玲

馬來西亞由多元的民族組成,像是馬來人、華人、印度人等等,其實馬來人不等於是馬來西亞人,像是稱呼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為「馬來妹」、「馬來人」時,會引起他們不開心,因為他們並不是同一個民族的,用這種刻板印象去對待人是不禮貌的,雖然大家常常誤以為馬來是不是馬來西亞的簡稱,但是其實「大馬」才是,馬來指的是單一的意思,馬來西亞指的是多元的意思,覺得很酷而且以後還是不要亂簡稱不知道的事,叫全名感覺最安全,也不會誤踩別人雷點,還能更尊重的感覺,畢竟大家也不喜歡別人亂簡稱,要將心比心才能讓不同國家的人在聊天時互相尊重,才是一個好的交流。

我們常常聽到信奉伊斯蘭教跟講馬來語的的就是馬來人,他們在經濟政治方面享有特權,是馬來民族的三大支柱,但「馬來至上」、「馬來主權」的種族主義使其他民族被受不公平對待,政黨把國民分成土著與非土著,政府的歧視政策是針對所有非土著,不像印尼的排華是只針對華人,他們是排非馬來人,因為有這種級別分層,所以衝突還是之間的衝突,其實我覺得他們不該這樣,應該要公平對待大家,才能擁有良好的良性競爭。

馬來語跟印尼語相通,不過有一些詞或語調可能有差異之類。華人分為土生華人和新客華人,可能因應不同的教育、區域、宗教具有一定的差異,華人相較其他民族在馬來西亞,是比較會賺錢的,叫他們華僑、海外華人、馬來人都是不禮貌的,「僑」有點外來者的意思,所以會很反感,華人的概念基本上算是一個在地民族了,我覺得多元文化的好處是,有很多元素的文化都能看到,還能看到不同宗教的節日那些,語言不只一種可以通用,就很方便,雖然多元文化一定在某些方面會有衝突,但是可以交流很多不同的文化真的是很棒的事,可以讓我們多開闊視野。

由於這些多元文化,之前去馬來西亞玩的時候,講英文、中文也是通的,其實我覺得馬來腔中文很可愛! 那邊根本是一個對中文觀光課很友善環境,因為語言通,就不會那麼擔驚受怕,對那邊食物的印象就是看起來超好吃,但真的很辣,像是我吃過辣死你媽(椰漿飯),真的辣爆不過味道是好吃的,以後有再去馬來西亞玩的時候還想再吃,然後印象很深刻是那邊真的有很多榴槤,之前是暑假去的剛好是產季,但我超討厭榴蓮所以很痛苦,記得去了某一攤,但連冰淇淋都是榴蓮口味,好氣又好笑,應該會是愛榴蓮的人的天堂,還有很多好吃的,但我已經忘記吃過什麼了,真的是好久以前去那邊玩的,看食物圖片真的好美味的感覺,以後要再去一次馬來西亞。

應華三 呂祐慈

先從本次演講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迷思開始說起,因為在聽到葉講師說之前我也還真的不知道有如此深的誤會!那就是「⾺來⼈」不等於 「⾺來西亞⼈」!因為我們普遍認為「⾺來」」是⾺來西亞的簡稱,因此會誤認為兩者的意思是⼀樣的,但其實「⾺來」指的是當地的⼀個主體民族,並不包括其他的所有民族,⽽這也牽涉到很多⾺來西亞⼀直以來的歷史淵源,簡⽽⾔之,「⾺來」⼀直都不是作為國家或國族的簡稱,「⼤⾺」才是作為⾺來西亞的簡稱。

⾺來西亞也是民族相當多元的國家,有三⼤民族,分別為⾺來⼈、華⼈、印度⼈,除此之外也還有各族的原住民和歐洲⼈、亞洲⼈等,可以稱他們為⾺來西亞⼈,但不是⾺來⼈,套⽤⽂章中的⼀句話就⾮常好理解:「⾺來是民族、⾺來西亞是國族」,⽽⾮單⼀民族的國家。 接著是對於華僑的稱呼,其實⼤多數⾺來西亞華⼈也都是不喜歡被這樣稱呼的,因為他們認為⾃⼰並⾮其他國家的僑民,⽽是⾺來西雅的⼀個在地化民族,因此不能將⾺來西雅的華⼈視為華裔移民,⽽是同樣的⾺來西亞⼈。

這可以接續得說為什麼仍然有⼈稱⾃⼰為華⼈⽽不是⾺來⼈,這也不表⽰⾃⼰不認同⾺來西亞,⽽是只是要表達⾃⼰的族裔和⾝份,單純不想被誤認為⾺來⼈⽽已。 ⾺來西亞在政策實施上對華⼈確實有不公,但這不代表排華,⽽是⾺來西亞主權⾄上的意識形態導致的,因此⾺來西亞政府會較保護⾺來⼈和原住民,因此不只是華⼈,包括印度⼈也都會多少受到歧視。最後是華⼈和⾺來⼈的衝突與對⽴,這⼜是作為單⼀⽂化族裔⼈的想像,就像前⾯提到的,⾺來西亞不只這兩個民族,還有印度⼈的存在,因此這三個⼤民族之間有衝突也有合作的複雜關係,因此這無法⽤單單的華⼈與⾺來⼈的對 ⽴關係概括所有的情勢。

 

聽完演講和看完⽂章後發現⾺來西亞真的是⼀個⾮常複雜且多元的國家,但 更驚訝的是原來⾝為⼀個台灣⼈對⾺來西亞是如此的陌⽣和不了解,甚⾄存在 很多很深的誤會,但也很開⼼現在學到了許多關於⾺來西亞的知識,這樣之後 在遇到⾺來西亞⼈時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誤會和尷尬,在⾯對關於⾺來西亞 的話題或情況時也可以有更正確及正⾯的看法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