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1 東南亞國家基本國情
- 發佈日期 : 2025-05-05
- 資料來源: 新南向商情
- 瀏覽人次:285
演講者 : 林震岩
現任: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
學歷: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博士
學術研究專長:全球台商研究、資訊管理
心得分享 :
電子四甲 吳俊霆
這次林震岩老師的課讓我對「台商全球投資布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針 對東南亞的國情、大樓商場與投資趨勢的說明,真的讓我大開眼界。老師從六 個主要因素分析為什麼台商現在越來越多選擇到東南亞設廠,像是政策、成本、市場、客戶、配套跟能耐,每一點聽起來都很有道理,跟現在新聞或產業界的討論也蠻吻合的。
首先,在「政策」這部分,老師提到像大陸現在為了環保推動節能減排,對高 污染或高耗能產業的限制越來越多,讓很多原本在中國設廠的台商開始思考是 否要轉移陣地。畢竟再這樣下去,不只成本變高,還可能面臨政策風險,得不 償失。
再來是「成本」,這也是最實際的考量。以前大家去大陸設廠,是因為人工便 宜、地也便宜,什麼都方便。但現在工資漲、土地貴、環保要求也嚴格,根本 不像以前那樣「撿便宜」。老師說現在很多台灣科技廠都開始往越南、印尼、 印度等地走,就是因為這些地方目前的成本還相對便宜。
說到「市場」,以前大家去大陸生產,是為了出口,因為那裡是「世界工廠」。但現在印度、東南亞等地本身的內需市場也開始崛起,不再只是生產基地而已,反而變成潛在的新客戶來源。老師就有提到像印度、印尼甚至越南的消費力也在慢慢上升,對一些電子產品、消費品的需求變大了,台商也可以趁機切入。
「客戶」這一塊,老師提到得更實在。現在很多大客戶像蘋果、特斯拉都要求 供應鏈要有區域多元化,不能全部都壓在中國。不跟上這波轉移,搞不好哪天 訂單就被別人搶走了。所以台灣廠商就得配合客戶,把工廠拉到印度、東南亞,不然就落後了。
至於「配套」跟「能耐」,老師也很坦白說,東南亞雖然便宜又有潛力,但也 不是什麼都好。像物流、基礎設施、人才、供應鏈的完整度,真的還是比不上 中國。所以過去搬到大陸比較快適應,但現在要去其他國家,企業得自己更有 準備,也要有夠強的內部管理跟訓練機制,不然去了也會水土不服。
總體來說,這堂課讓我了解到台灣科技業為什麼現在紛紛前進東南亞,不只是 為了省錢,更是為了分散風險、抓住新市場。如果只停留在過去的思維,可能 很快就被淘汰了。企業要走出去,不是搬張桌子就行,而是要重新思考整體布 局、組織調整,甚至還要適應當地文化跟法規。我覺得這不只是企業的挑戰, 也是我們未來如果要從事國際相關工作,必須提早了解跟準備的方向。
應華四甲 劉韋辰
當老師在課堂上談到台灣人前往東南亞工作的現象時,我心中卻浮現出截然不同的畫面。因為我自己在夜市打工的經驗裡,看到的情況是相反的—更多來自東南亞的移工來到台灣,從事各種勞力密集型的工作。我常常在夜市或大賣場看到他們,不論是在餐飲、清潔、製造業或是照護產業,他們都是台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曾經與幾位來自印尼、越南的朋友聊過,他們多半是為了支撐家中經濟、或者來台灣就學兼職。他們的中文可能不太流利,但工作的態度卻非常認真,常常默默地承擔許多繁重又不被看見的勞動。即使面對語言隔閡、文化差異,甚至來自部分台灣人的歧視與偏見,他們仍努力工作,展現出驚人的韌性與堅持。這讓我反思到,很多時候我們對移工的看法可能太過刻板,事實上,他們比許多本地人還更努力、更願意吃苦。
最近課堂上也開始談到投資與全球市場波動的議題。坦白說,這是我以前從來沒接觸過的領域。一開始老師提到股票時,我其實有些跟不上,甚至感到一點焦慮。尤其是看到新聞裡大家都在討論投資市場的大幅震盪,讓我感覺這個世界突然變得很不穩定。就連當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股票的波動都沒這次讓人覺得這麼劇烈與真實,這次的動盪似乎不是一時的,而是長期性的經濟轉變。
我在夜市工作時,也常常聽到老闆或顧客在討論股票下跌、生活成本上升的話題。蘋果產品的價格一漲再漲,連原本就不便宜的手機都變得更難負擔。再加上國際局勢的緊張—像是中美關係持續對立、台灣內部的政治紛爭、罷免潮等事件,這一切讓我對未來感到不安。最讓我擔心的,是如果真的發生戰爭,我們應該怎麼辦?我們還能繼續過現在的生活嗎?
我其實很愛台灣這塊土地,不只是因為這裡是我長大的地方,更因為台灣的人情味和文化特色。夜市裡人來人往,每天都能見到溫暖的笑容與真誠的互動,這些是我捨不得離開的理由。可是當國際情勢不斷升溫,當未來的變數越來越多,我也不得不開始思考,離開台灣是否是一個選項?如果真的有一天不得不做出選擇,我會希望那是出於理性規劃,而不是迫於無奈。但在那之前,我知道自己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還有很多動向需要觀察與理解。
也許,正是因為這些不確定性,我更想把握現在的每一刻。不論是在打工中與人交流的溫度,還是在課堂上學到的新知識,這些都能成為我未來面對變局時的養分。我開始理解,認識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學會關心不同族群的處境,思考自己的角色與可能性,這些才是真正的學習與成長。未來或許還會有更多挑戰,但我希望自己能保持敏銳、保持溫柔,也希望能和更多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在這片土地上努力生活下去。
化學二乙 周育陞
在林震岩老師深入且豐富的課程中,我對東南亞十一國的國情與發展有了更全面性、系統化的理解。整體而言,這是一堂充實、具啟發性且高度實用的課程,不僅呈現了東南亞的多元性與動態發展性,也帶領我們探索了各國背後的歷史深度與戰略意涵。
首先,從地理與人口角度來看,東南亞是一個地形多樣、水系發達的區域,各國有著明顯的語言與族群差異,展現出極其豐富的文化樣貌。像是中南半島五大河川與山脈分布圖,讓人直觀地感受到自然地形對各國發展的深遠影響,而2050年東南亞人口象限圖則突顯了區域內的人口紅利正在產生微妙變化,例如越南的生育率持續下滑,成為值得關注的人口趨勢。
在宗教與文化方面,東南亞是個宗教多元的區域,從伊斯蘭教、佛教到天主教的分布,各國都有其獨特的宗教構成。清真認證制度的建立與推廣也展現出東南亞國家對宗教生活細節的嚴謹與制度化。多元民族與外來文化交織出極其複雜又多采多姿的社會結構,從印度文化圈的梵文影響到中國與南亞文化的融合,形成一幅多層次的文明拼圖。
經濟發展方面,老師透過大量翔實數據與精確圖表,說明了東南亞各國 GDP、人均GDP、產業結構與出口占比的變化趨勢。特別是從1980年至 2024年間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的GDP比較,讓我看見這些國家近年來的迅速崛起,以及其未來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的潛力與實力。RECP與CPTPP等經濟聯盟也顯示出東南亞國家間的互聯互通性與對外經貿關係的活躍性,在全球化趨勢下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在國際關係層面,中美之間在東協國家之間的角力與拉鋸亦不容忽視。南海主權爭議是當中最為敏感與複雜的問題,涉及中國、菲律賓、越 南、印尼乃至台灣與美國。這些爭議不僅牽動區域安全,也對全球地緣 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此外,老師也介紹了東南亞在現代都市發展上的耀眼進展。從吉隆坡的雙峰塔、金三角區的購物聖地,到泰國的摩天建築如Mahanakhon SkyWalk,這些令人驚艷的建設不僅顯示出都市規劃的現代化與國際化,也反映出經濟實力與文化自信的強烈展現。
在全球競爭力方面,透過IMD五年來的排名比較,我們可以看到東協各國在提升國家競爭力上的努力與挑戰。台灣在2022年排名第7,成績亮眼,但東南亞多國也展現出堅強的上升動能,這是一場持久而激烈的競爭。
總結而言,林老師的課程不僅讓我對東南亞有了更立體、更深入的認識,也讓我對未來國際局勢與經濟發展趨勢有了前瞻性的觀察視角。東南亞作為一個充滿潛力、快速變動的區域,其多元文化、人口動態、經濟發展與地緣政治地位,皆值得我們高度重視與持續關注。
企管二丁 張瑜軒
我認為透過這堂課讓我對東南亞各國有了更全面的認識,老師利用圖表與數據,以及對經濟發展、宗教文化、歷史地理等方面的比較分析,讓我這些鄰近國家的特色和他們之間的差異有更清楚的了解。
課程一開始,老師介紹了東南亞十國的國旗特色與國徽,說每個國家的國旗背後都有其歷史與文化象徵的意義在。例如越南的黃色五角星象徵著工人、農民、士兵、知識分子與青年五個重要社會階層,而新加坡國旗的紅色代表平等與普世人道主義,白色則象徵純潔與美德。此外,緬甸國旗上的三色分別代表團結、和平與勇敢。
國徽的部分,例如印尼的國徽上的爪哇鷹「迦樓羅」,象徵著國家的力量, 而胸前盾牌上則包含了代表印尼多元文化的符號。柬埔寨的國徽強調了王權與宗教的影響,裡面有著代表國王的皇冠與佛教的象徵。這些細節讓我 了解到,國徽與國旗都是國家精神與文化認同很重要的象徵。
接著,老師利用圖表與數據比較了東南亞各國與台灣的人口、國土面積以及人均GDP等等,這讓我對東南亞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有了更具體的認識。例如新加坡雖然國土面積小,但經濟發達,人均GDP遠超過其他東南亞國家,而印尼與菲律賓因為人口眾多,在整體經濟規模上占有優勢,人均卻較低。這樣的比較讓我開始思考,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僅與土地大小有關,更受政府政策、產業結構與社會制度的影響。
課程裡老師也提到了東南亞各國的宗教分布與文化特色。例如泰國和緬甸的佛教信仰非常普及,影響了當地的社會價值與建築風格。印尼則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伊斯蘭教在當地的法律與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讓我意識到宗教對於一個國家的社會運作有深遠的影響,也決定了當地人的生活方式與傳統習俗。
老師還簡單講了東南亞的一些地理歷史,讓我理解為何這些國家會發展出不同的文化與政治體制。例如越南長期受到中國影響,所以保留了許多儒家思想與傳統。菲律賓則因為曾是西班牙與美國的殖民地,所以文化上受到天主教與西方價值觀的影響。此外,東南亞的地理環境也影響了這些國家的經濟與產業發展。例如印尼與馬來西亞因為擁有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在能源產業方面具有優勢。
透過這堂課,除了讓我了解東南亞各國,也讓我開始思考台灣與他們之間的關係。台灣與東南亞在經貿、文化與旅遊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繫,例如台灣有許多東南亞的移工與新住民,他們帶來了不同的文化,也讓台灣社會更加多元。而東南亞各國的發展潛力,也為台灣企業提供了許多機會。例如越南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成為許多台商投資的重要據點,而印尼、菲律賓等國家則有龐大的人口紅利,是未來市場的重要目標。
這些趨勢讓 我意識到,了解東南亞國家不只可以拓展國際視野,也與台灣的未來發展息息相關。這堂課讓我收穫很多,聽完老師的講解,我對東南亞各國的基本情況、宗教文化、歷史地理等有了更多的認識。並且學到許多關於當地信仰、建築風格、生活習慣等方面的知識,這些也因此使我對部分國家產生了興趣,我希望未來能去東南亞更多的國家旅遊,親自體驗當地文化與生活方式。
企管四乙 張馨元
因為台灣社會高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再加上傳統產業缺乏大量勞動力,現今台灣社會吸引了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大量外籍移工。這些外籍移工主要來自越南、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他們的到來不僅填補了台灣產業中的勞動缺口,也讓我們更加了解這些國家的文化背景。透過老師的課程分享,我對東南亞的11個國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並且發現這些國家不再是過去我們所認為的「弱勢國家」,它們的經濟發展逐漸崛起,並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東南亞的國家雖然地理上接近,但由於歷史上的殖民經歷,這些國家展現出多元的民族、文化和宗教特色。幾乎所有東南亞國家都曾被強國殖民過,這種歷史背景成為它們文化的根基,從而形塑了每個國家的獨特身份。例如,泰國、緬甸、柬埔寨等國的佛教影響深遠;而馬來西亞和印尼則主要信仰伊斯蘭教;菲律賓則是基督教國家。這些多元的宗教和文化交織在一起,創造了東南亞獨有的社會面貌。
課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關於東南亞不同國家生肖的介紹。雖然在台灣我們熟知的十二生肖有一套固定的排列順序,但在某些東南亞國家,生肖的順序和動物種類卻有所不同。像是越南的十二生肖中並沒有兔子,而是用貓來代替,這點讓我感到非常有趣。貓在越南文化中有特殊的地位,尤其是與農業和生活的和諧關係有關,因此貓被視為生肖之一。這與台灣的生肖文化截然不同,反映出越南的文化特色。
此外,泰國的十二生肖排列更為獨特,泰國的生肖順序是由蛇排在第一位,而不是台灣的鼠。蛇在泰國文化中有著特別的象徵意義,與當地的宗教和民間信仰密切相關,這使得泰國的生肖順序與其他國家有所區別。印度的生肖系統也有差異,這裡的老虎被換成了獅子,反映了印度獅子在印度教和其他傳統中的神聖象徵地位。
除了這些生肖的差異外,我還學到了一些非常新奇的生肖文化。例如,緬甸的生肖系統與其他東南亞國家完全不同,緬甸並不是根據十二動物來排列生肖,而是根據星期來決定每個人的生肖。這一點讓我感到非常新奇,緬甸的星期制生肖文化是東南亞獨特的文化現象,它基於一週七天的週期,每天對應不同的動物,這樣的系統與其他國家的生肖文化差異很大,也讓我更加了解緬甸的文化特色。除了生肖文化的差異,課程中還介紹了東南亞的宗教多樣性。東南亞是世界上宗教多元性最強的地區之一。這些宗教信仰不僅影響了每個國家的文化,還深刻地塑造了當地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
佛教在東南半島的影響力極為深遠,特別是泰國、柬埔寨、緬甸、老撾等國,這些國家大多信仰上座部佛教。佛教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這些國家日常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在泰國,佛教寺廟是社會活動的中心,許多節慶和儀式都與佛教教義緊密相連。
印尼和馬來西亞的主要宗教是伊斯蘭教。這些國家的伊斯蘭教文化深深影響了社會的各個層面,尤其是在法律、教育以及家庭生活方面。在馬來西亞,伊斯蘭教規範了許多社會行為,從服飾到飲食,都受到宗教規範的影響。印尼作為全球最大的穆斯林國家,伊斯蘭教在這裡的影響力不可小覷,齋戒月和開齋節是全國的重大節日,對印尼人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而基督教在菲律賓的影響也十分明顯。菲律賓是東南亞唯一一個基督教占主導的國家,該國的歷史背景與西方的殖民統治有密切關係。此外,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則主要信仰印度教,這裡的印度教文化與印度本土的印度教有所不同,更融合了當地的風俗與習慣。巴厘島的印度教體系體現在該島的節慶、宗教儀式和日常生活中,這些文化元素吸引了大量的國際遊客。
總結來說,東南亞的多元文化和宗教背景,讓這個地區充滿了各種不同的風貌。從生肖文化的差異到宗教信仰的多樣性,這些都讓我對東南亞的認識更加深刻,也讓我對這些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的角色有了新的理解。
企管四丁 張媛婷
鑑於東南亞在全球經濟與政治版圖上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因此希望透過深入探討東南亞各國的獨特商情,並分析其中與台灣新南向政策的關聯。課程中以緬甸為例與時事結合,整合課程中所學的經貿現況、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具代表性的宗教建築特色,藉此呈現東南亞國家的複雜性與發展潛力,並反思台灣在此區域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 台灣與東南亞國家之經貿關係:以移工議題為例
在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緊密的經貿互動中,「移工議題」就是一個具體且深刻的實例。在產業及社會移工主要來源國家分布圖中顯示,台灣移工的主要來源國包括印尼、菲律賓、泰國和越南,這些國家的勞動力長期支撐著台灣的產業發展與社會福利體系,顯示出台灣與東南亞在人力資源方面的高度相互依存關係。
然而因為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導致台灣在拓展移工來源國的過程中,也面臨著地緣政治的挑戰,使得台灣在與部分國家簽署移工合作備忘錄(MOU)時遭遇阻礙,其中就曾包含緬甸、斯里蘭卡、孟加拉、柬埔寨等國。
在此背景下,印度被視為另一個潛在的移工來源國,印度人口結構年輕、勞動力充沛,且普遍具備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在數理與科技領域同樣有突出的教育基礎,再加上近年來台商對印度投資增加,以及印度與中國大陸關係較為緊張等地緣政治因素,都使得印度成為台灣拓展移工來源的理想選擇。
二、 東南亞文化的多元性與影響
東南亞的族群構成複雜,例如中南半島族群主要來自中國南方,並且受到縱谷地形限制,因此各自保有文化特色,而南洋群島族群主要族群馬來人也是來自中國南方,因為島嶼分隔及雨林遍布,使得各地區發展出獨特的文化特色。
此外,東南亞地區除越南北部外,長期以來受到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影響,甚至印度文化遠高於中國文化,包括宗教(婆羅門教、佛教)、語言(梵文)、文學、藝術等方面,中國文化則主要影響越南北部以及廣西、雲南等地區。
另外,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也在東南亞地區擁有相當的影響力,例如,馬來西亞和印尼以伊斯蘭教為主,菲律賓則以天主教為主,這種多元的宗教信仰,使得東南亞的文化景觀更加豐富多彩。
三、 緬甸的佛教文化與宗教建築
以緬甸作為舉例,緬甸是一個佛教盛行的國家,其宗教信仰皆可在建築上的體現,擁有大量的佛塔和寺廟,然而,這些宗教建築不僅是信仰的中心,也是緬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仰光大金塔:是緬甸最神聖的佛塔,因為它供奉了四位佛陀的遺物,與此同時,也是仰光最重要的地標,主塔金碧輝煌,四周環繞著許多小佛塔,形成壯觀的景象。
2.仰光喬達基臥佛寺:以巨大的臥佛像而聞名,為佛陀涅槃前說法的右脇吉祥臥姿,佛足底部的千輻輪相刻有108格圖騰,呈現眾生流轉三界的輪迴世界。另外,與台灣廟宇常見燒香景象不同的是會獻花祭拜臥佛。
3.曼德勒固多陶佛塔:以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石刻經書而聞名,塔內共有729塊大理板刻成的大藏經,因此又被稱為「行善大佛塔」。塔內除了有擺放石碑的小佛塔群,還有一座大型大金塔和佛寺,佛寺前方則有一座金身綠頂的三層佛殿和大金獅。固多陶佛塔現今,不僅是重要的宗教場所,更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4.緬甸的生肖文化:緬甸不像中國有十二生肖,而是只有八個生肖,並且是根據出生在星期幾來決定的。星期一屬虎、星期二屬獅、星期三上午屬象、星期三下午屬無牙象、星期四屬鼠、星期五屬天竺鼠、星期六屬龍、星期日屬金翅鳥。
四、 新南向政策的挑戰與機會
台灣在推動新南向政策時,雖然面臨挑戰,但也存在許多機會。首先,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政治影響力,無疑是台灣外交與經貿布局的一大阻力。許多東南亞國家因顧慮中國立場,導致在與台灣建立合作關係時而有所顧及。此外,東南亞各國之間在經濟發展程度與產業結構上存在明顯差異,如新加坡與柬埔寨的經濟條件與需求大不相同,若台灣想拓展合作,勢必需採取些靈活的策略。再者,由於東南亞地區文化、宗教與語言的多樣性,跨文化溝通也必不可少,因此,需多加留意相互理解與尊重,以建立穩固的合作基礎。
反之,東南亞亦是台灣發展國際關係與經貿合作的重要戰略機會點。擁有超過6億人口的龐大市場與持續上升的中產階級消費力,伴隨著各國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數位轉型,為台灣企業在電子、資通訊、智慧製造、綠能等領域的發展提供了豐富合作機會且台灣在技術創新、企業管理、人才培育與中小企業發展等方面具備強項,能與東南亞國家的發展需求形成互補。此外,印度等新興國家的崛起,也為台灣開拓更多的國際合作。總體而言,台灣應審慎因應挑戰,善用自身優勢,靈活布局,積極深化與東南亞國家的實質合作。
企管四丁 朱宥儒
東南亞國家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不僅體現在其GDP的增長速度上,也在於它逐漸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的潛力。這些國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多元的文化背景,加上年輕且具生產力的人口結構,具有豐富且充足的人力資源,使得東南亞成為全球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首先,東南亞各國的GDP比重顯示出它們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預測排名中印尼進入世界各國前10排名內,發展狀況良好,除此之外泰國和菲律賓等國在區域內的經濟影響力不容小覷,這些國家不僅是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也是服務業和農業的重鎮,隨著RCEP貿易協定的簽署,東南亞國家將能更好地融入全球貿易網絡,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
但東南亞的經濟發展也面臨著挑戰,例如:越南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2025年預估進入第三象限,這對於依賴年輕勞動力的產業來說是一項警訊;同時,南海主權爭議也為區域穩定帶來不確定性,涉及中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汶萊等國家,這些國家對南海的部分島嶼和海域提出主權聲索,導致了多次軍事衝突和外交爭端,因南海的豐富資源和戰略位置使其成為國際焦點,而這些問題需要各國政府謹慎處理,以維持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此外,東南亞國家的多元文化和民族特性也是一大特色。這種多樣性不僅體現在語言和宗教上,也反映在日常生活和習俗中。例如,各國有著不同的12生肖文化,這些文化差異反映了各國在歷史和文化上的獨特性,而文化多樣性也帶來了挑戰,例如:如何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時推動現代化和全球化進程,我想這個問題值得去深思與討論,我認為東南亞的文化多樣性是其最大的資產之一,應該在發展過程中加以保護和弘揚,以及清真認證是確保穆斯林消費者權益的重要機制,在東南亞,馬來西亞和印尼是主要的清真認證國家,這些認證不僅適用於食品,還包括化妝品、藥品和服務業,對於進入穆斯林市場的企業來說至關重要,清真認證在東南亞市場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這反映了穆斯林人口對於市場需求的影響。
然而東南亞國家的自由度普遍偏低,緬甸和柬埔寨被評為“不自由”國家,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則被評為“部分自由”國家。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會創新和政治改革的空間。儘管如此,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加快,這些國家也在逐步開放其政治和經濟體制,以吸引更多的外資和技術。
最後,我認為東南亞國家的未來發展潛力巨大,但需要在經濟增長與社會穩定之間找到平衡,多元文化應該如何在發展過程中去維持去保護,以及南海爭議等問題,是否會影響附近周遭等經濟發展,又應該如何避免或解決,政府也應積極推動教育和科技發展,以提高勞動力素質,並加強區域合作以應對共同挑戰,做出改善與調整,相信很快東南亞能在全球舞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應華四甲 張承恩
這門課的開始就是由林震岩教授與我們開始介紹新南向國家,東南亞有十國、南亞六國、紐澳兩國,他們對我們臺灣來說是一種新的商業推進,面對全球數位轉型,我們該如何推動政策,為臺灣產業增加新的機會,因此近年來經濟越發蓬勃的東南亞市場是我們開始的下一步。
教授提供我們許多關於新南向的網站讓我們能自主了解,比如說「新南向政策專網」、「投資臺灣入口網」中的全球布局、「全球臺商入口網」,這些都能看到我們臺灣對新南向國家的投資情形。
但除了單單了解這些政策外,我們還需要知曉各國的國情,才能更好的融入並學習。因此,後來林震岩教授還給我們看了東南亞國家的國情介紹,比方說東南亞國家的國旗、國徽,我從來沒有看過它們各自的國徽,甚至國旗都有幾個不知道的,還介紹了國家的人口與面積、經濟發展現況,也將此與臺灣相比較。讓我想不到的是,居然教授還介紹了東南亞的歷史,像是高棉地國、緬甸東吁王朝等,還有過去歐洲的殖民勢力,以及後來的多元民族、文化和宗教影響。
讓我特別印象深刻的是東南亞各國的十二生肖,畢竟從我們小時候開始學習的都是「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這個順序,但泰國的順序與我們大不相同,而越南很特別的是沒有兔,而是貓。印度則是沒有虎,而有獅。
除此之外,下一節課講到了東南亞的大樓,在過去我對於東南亞的印象都還在發展沒那麼快速的階段,但沒想到老師展示的照片嚇了我一跳,看看泰國的王權大樓、曼谷的暹羅天地,還有雅加達的中央公園購物中心,圖片上目測超級大,而且非常豪華,好像感覺比我們臺灣的購物中心都漂亮很多。還有雙峰塔,我相信很多人都一定聽過這棟建築物的名字,就連我也不例外,但我卻一直不知道它位在哪裡,經過這堂課,我才知道原來雙峰塔位於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市,也是馬來西亞的地標之一,而且還是五元紙幣上的圖案。
這門課讓我了解到現在的東南亞經濟也發展的非常快速,我們可以將商業眼光放到東南亞地區,進行投資、經營,一起得到更好的發展
應華四乙 王品淨
這次課堂中,老師分享了一篇他親自前往緬甸旅遊所撰寫的文章,內容圍繞在曼德勒皇宮及緬甸著名的佛國十四景。透過這篇文章,我首次對緬甸這個神祕的國度有了具體而生動的認識。課堂上,老師不只單純介紹景點,而是從歷史、宗教、建築等多個面向進行說明,讓我對緬甸的文化背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讓我意識到旅遊其實可以是一種認識世界的學習方式。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提到上週緬甸才剛發生一場大地震,許多珍貴的古蹟因此倒塌毀損,甚至連鄰近的泰國與柬埔寨也受到波及。當我第一次在新聞上看到這則消息時,或許只是覺得遺憾,但透過老師課堂上的分享,我開始體會到這些文化遺產的價值。它們並不只是觀光景點,而是當地人民文化與歷史的具體象徵,經過多年保存與修復,背後所凝聚的不只是工藝與技術,更是對歷史的尊重與延續。因此,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不僅摧毀了建築,更打斷了文化的傳承。
這也引發了我對「災害預防」與「文化保存」的反思。緬甸並不是地震頻繁的地區,許多建築可能並未考量抗震結構,但正因為如此,一場突如其來的天災所造成的損失就更為嚴重。老師在課堂中提到,不論是新建建築或歷史古蹟,平時的結構安全與維護管理都不容忽視。這讓我想到台灣本身就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我們的古蹟維護是否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是否有足夠的準備來面對未來的挑戰?
除了災害議題外,老師也補充介紹了東南亞各國文化中的細節觀察。其中一個例子是越南常常能看到以「龍」為主題的圖騰或雕像。老師說,這是因為越南深受中國文化影響,而龍在中華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這樣的文化符號也被越南大量沿用。這樣的說明讓我了解到,建築裝飾與圖像其實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脈絡,而這種文化上的延續和轉化,正是觀察異國文化時最值得細細體會的地方。
透過這堂課,我學到的不只是緬甸的地理或觀光資訊,更是一次對文化差異、災害管理、歷史意識的全面學習。老師用自身經驗帶領我們走出課本,深入東南亞的文化與現況,這樣的學習方式讓我收穫良多,也讓我對周遭世界的多樣性產生更多興趣與尊重。
最後,我想說,每次上這堂課,我都很期待老師分享旅途中所見所聞。這些內容不僅拓展了我的視野,也讓我開始思考許多過去未曾注意的議題。旅遊不只是欣賞風景,更是一種認識世界、理解文化的方式。希望未來還能繼續透過老師的引導,探索更多不一樣的地方與故事。
電機三甲 李東恩
課程首先從「新南向政策」的由來談起。新南向政策於2016年由蔡英文政府提出,旨在深化與東南亞、南亞、澳紐等18國的合作,推動經貿、文化、教 育與人流交流。教授特別指出,這並非首次「南向」,而是歷史性的第三波南向 浪潮。對台商而言,這是一場重新布局的機會。一方面是因中國勞力紅利逐漸消失與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另一方面則是東南亞地區的市場年輕化、消費升級,以及工業鏈初步成形。這也引發一股「回台投資潮」,如台積電、中美矽晶等紛紛在台擴產,但同時也不放棄對東南亞的布局,形成「雙軌策略」。
接著教授引導我們認識東協(ASEAN)10國的總體國情。課程中介紹了人 口結構、GDP、城鎮化率、宗教分布與語言使用等核心面向。印尼擁有超過2.7 億人口,是全球第四大人口國,越南與菲律賓也具有強勁的人口紅利。此外, 新加坡雖小,但其經濟自由度與制度完整性為區域之最,適合做為進入東協市 場的跳板。 我特別注意到各國在文化上的多樣性:例如馬來西亞的多語政策、泰國的佛教文化,以及越南的儒家底蘊。這些差異看似瑣碎,卻決定了企業進入市場的策略,包含品牌命名、廣告呈現、供應鏈配置等。
從資料來看,台灣對新南向國家的直接投資金額逐年上升,特別以越南、 印尼與馬來西亞為重點。教授強調,這些投資不再只是勞力密集的加工出口, 而是進一步往「區域市場導向」、「研發在地化」、「綠色永續」等方向轉型。像是鴻海與越南VinGroup 合作電動車、正崴在泰國設立充電樁系統、光寶科技導入 ESG 永續工廠,都是台商創新投資模式的例證。
不過,台商也面臨不少挑戰,包括當地基礎建設、法規不透明、語言與文 化隔閡,以及與中國、日韓企業的競爭等。因此,台灣政府設立「新南向辦公 室」、推動「台商一站式服務平台」、透過《台印投保協定》保障投資安全,都是重要的配套措施。
最後一個主題非常有趣,是觀察東南亞主要城市的「摩天大樓與商場文化」。教授以吉隆坡雙子星大樓、曼谷ICONSIAM、雅加達印尼中心為例,指出 這些高樓不只是建築成就,更是城市的經濟象徵與消費文化核心。我特別被「商場即生活」的概念吸引。許多東南亞都市的商場不僅是購物空間,更是集娛樂、餐飲、社交、藝術、交通樞紐於一體的複合式生活中心。例如越南的Vincom Plaza,內設超市、電影院、健身房,成為中產階級生活的 重心,與傳統夜市與街邊攤形成互補生態。這讓我反思,若台灣品牌想打入這些市場,不能只從價格競爭出發,而應了解當地人「如何消費、為何消費」,設計更貼近文化語境的產品與服務。
這堂課不只提供了國際觀,更強調了「文化理解力」與「在地適應力」的重要性。新南向不只是政策,更是年輕世代拓展人生與職涯舞台的新契機。我開始思考未來是否也能參與東協實習、交換或新創專案,成為台灣與新南向之間的文化橋樑與創業接點。
化學二乙 陳柏帆
隨著國際資本不斷尋求新興市場的成長動能,東南亞逐漸成為我特別關注的區域之一。不論是從經濟成長、人口紅利,還是都市化進程來看,這塊地區都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潛力。在這次實地走訪與資料研究後,我對東南亞各國的大樓商場發展與投資環境,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與一些個人的觀察心得。
首先就整體國情而言,東南亞是一個多元且快速變動的區域。以越南和印尼為例,年輕人口占比高、工資成本相對低廉,是吸引外資的重要條件;而馬來西亞和泰國則因基礎建設較完善、生活品質相對穩定,成為許多外派人士與企業總部設立的首選地。這些差異性使得每個市場都具備其獨特性,也代表投資策略必須更細緻、不能一體適用。
在城市發展中,大樓商場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我在胡志明市與吉隆坡觀察到,許多新興商場不僅是購物中心,更結合了住宅、辦公與飯店等複合式功能,形成完整的都市生活圈。這類商場常與捷運、公路等交通節點緊密結合,不只是地產項目,更成為當地城市規劃的核心元素。從投資角度來看,這樣的整合性規劃雖初期成本高,但也意味著 長期的價值穩定與資產保值能力。
然而,我也親身體會到,在這些表面的繁華背後,潛藏著不少挑戰。例如,部分國家土地 所有權制度不夠透明,外國投資者需透過當地法人或合資方式才能取得地產,這無形中增加了法律與財務風險。另外,雖然表面上商場林立、消費人潮熱絡,但實際租金回報 率與空置率的差異也很大,尤其在疫情後,電商的興起讓一些傳統商場經營面臨轉型壓力。
我個人認為,若要在東南亞市場穩健發展,與其追求快速投報,不如從長遠角度出發,專注於地段、人口密度、交通發展潛力與在地合作夥伴的選擇。尤其是與當地開發商或品牌聯手,能有效降低文化與法規上的摩擦,提升投資成功的機會。
此外,東南亞消費者的生活型態正逐漸接軌國際,對空間設計與服務內容也有更高期待。這給了我一個啟示—未來的大樓商場不再只是賣場的堆疊,而是需要更多人性化、數位化、以及文化融合的設計思維。誰能打造出「讓人願意駐足」的空間,誰就能在 這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總結來說,東南亞不再只是製造基地,而是轉型中的都市生活舞台。我相信,只要有耐心、做足功課、願意與當地文化共舞,就能在這片充滿機會與挑戰的土地上,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空間。對我來說,這不僅是一項投資選擇,更是一段觀察世界脈動、體會城市變遷的學習旅程。
企管二丁 金育綺
透過林震岩老師的演講,我對東南亞各國的發展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不只是經濟數據,像是GDP排名變化,也包括地理環境、文化習俗,甚至是當地的投資趨勢,老師都用很清楚的方式帶我們了解,讓我覺得收穫很多。
在經濟方面,我印象最深的是東南亞各國的人均GDP變化圖。像新加坡的發展真的很驚人,2024年預估人均GDP有超過8萬美元,明顯領先其他國家,展現出它的經濟實力。而像汶萊靠石油天然氣收入也不錯,但其他國家落差就很大了。比如緬甸、東帝汶這些國家的人均 GDP就相對偏低。這讓我體會到東南亞雖然看起來是一個地區,但各國之間的經濟差距非常大,所以如果要在那邊投資或經商,一定要根據不同國家的狀況去做調整,不能一概而論。
再來是地理環境的部分,老師提到東南亞位在太平洋火環帶,是個地震、火山活動很頻繁的地區。像印尼就有很多活火山,對建築安全和商場開發會是一大挑戰。另外,很多地方地形多山,像緬甸和寮國內陸交通不便,基礎建設落後,這些因素都會影響物流和都市發展。相對地,像湄公河三角洲或曼谷平原這類 沿海地區就比較適合開發,交通方便、地勢平坦。這讓我理解到,除了經濟數據外,地理條件也非常影響一個地區的發展潛力。
文化方面也很有趣。像越南的十二生肖就跟我們不太一樣,他們把兔年改成貓年,這我以前完全不知道。老師還提到緬甸有「星期生肖」,是根據出生的星期幾來分,不只是占卜,也會影響命名、信仰等等。這些文化差異可能在我們眼裡是小事,但對當地人來說卻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要進入當地市場的企業,如果不去了解這些文化,很可能會出現溝通上的誤會,甚至影響品牌形象。
最後是關於建設與投資的部分,老師舉了不少例子讓我印象深刻。像印尼人口多、城市化快速,所以大型商場和住宅建案越來越多,吸引很多外國投資者。越南和馬來西亞的法規也越來越完善,加上交通建設提升,也成了開發的熱點。不過老師也提醒我們,不只是看土地便宜或市場大,更要看當地的法律、文化、宗教甚至消費者習慣,這些才是影響商場經營是否成功的關鍵。
這堂課不只是讓我學到東南亞的經濟和地理,更重要的是讓我知道投資或經營事業不能只看表面,要從不同角度去分析。老師用的圖表和案例都很實用,對我未來如果要到東南亞工作或從事業務開發,真的會很有幫助。這是一堂實用性很高,也讓我開拓國際視野的課,真的非常值得!
應華二乙 王婉婷
聽完林震岩老師介紹的東南亞國家總體國情,讓我對東南亞各國的現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像是各國的人口分布、地形特徵、宗教信仰(如清真文化)、以及經濟發展情況(如GDP等指標),我們平常比較常接觸到的國家如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經過老師的分析,我發現每個國家在文化、經濟與歷史背景上都有值得關注的地方。
例如印尼是世界第四大人口國,人口超過2.8億,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穆斯林的生活方式深深影響著印尼的社會與文化,包括飲食、服裝、宗教節日與日常習慣,其中清真文化(Halal)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只是食物要符合伊斯蘭教法的規定,像是肉類需由穆斯林按照特定方式宰殺,連化妝品、藥品、金融服務等也常見有Halal認證,這種文化無所不在,讓我意識到,宗教信仰不僅是一種信仰系統,更深刻地影響著國家的經濟活動與生活方式,老師也提到,印尼近年積極推動清真產業的國際化,像是清真旅遊、清真時尚等,都展現出它宗教文化轉化為經濟資源的潛力。
馬來西亞則是另一個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國家,不過它是一個多元種族、多語言的社會,由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組成,雖然伊斯蘭教是國教,但社會上也可以看到各族群信仰佛教、道教、印度教或基督教的情況,清真文化在馬來西亞同樣重要,許多公共設施、學校、飯店都有特別標示Halal與非Halal區域,這種文化區隔既是一種尊重,也反映出多元社會中對宗教和生活方式的協調。
至於越南與泰國,則以佛教為主要信仰,特別是泰國,佛教文化深植於社會之中,影響人民的價值觀與生活節奏,泰國的寺廟建築、宗教儀式與日常祝福語都與佛教息息相關,但因觀光業發達,泰國對其他文化也相當包容,穆斯林社區在南部地區也存在,並有自己的宗教與生活空間,呈現出一種多元共存的社會樣貌。
這次介紹讓我認識到東南亞國家的發展多樣性,以前總是不了解他們的產業概況,每一個國家在語言、宗教、歷史、經濟、地理等方面都有極高的多樣性,雖然有一些國家目前屬於發展中國家,但實際上彼此之間的差異與潛力都非常大,也許再過幾年東南亞國家就會在全球經濟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甚至成為新興市場的主力,透過這次的講解,我也更加理解為什麼越來越多企業與國家重視與東南亞的合作與交流,未來如果有機會,我也希望能去到這些國家走訪,體驗他們的文化與社會,拓展自己的國際視野與跨文化理解能力。